陳樂融書評4: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台灣現代民歌運動史

「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台灣現代民歌運動史」(滾石文化出版):★★★

作者張釗維1994年學術論文初版,2003年加入新篇再版,不確定現在是否還有存貨?我要感謝老友端端惠賜一冊讓我收藏。

不管是哪一版,距離作者的研究主體–所謂1970年代「民歌」時代–都很遠了,但作為2010年才讀到本書的人,怎麼感覺本書距離「現在」比距離「當年」更加遙遠?

當初作為學術論述,於是「歌曲、歌者、作者、傳播者、生產者、批評者」這些流行音樂的相關人等,全都被社會學、政治學、歷史學的研究方法,置於國家機器、上層學術文化界和通俗消費體系的脈絡中,一併解剖。

於是我們看到關於那時代很珍貴的口述與二手資料,也看到後世混用的「現代中國民歌」與「校園歌曲」,其實涇渭分明、貌合神離的發展過程。

可惜,我之所以強調本書距離「現代」遙遠的主因是:在九0年代可能都難以激起火花的論述,在這更加媚俗、瘋狂、反智到不知多少倍的二十一世紀,說真的,誰還在乎「民歌」的身世?誰在意當初那些歌是為反抗什麼或者並非為了反抗什麼?

學界可以有各種觀察方法,運動者可以有各種緬懷或質疑,而在所謂「民歌手」中佔絕大多數、當時青春懵懂加入後來又懵懂漂走這條音樂河的藝術男女,更可能從頭到尾沒興趣辨識與釐清那麼複雜的架構理解–儘管那些都曾是他們用吉他與歌喉揮灑編織過的時代畫布。如果沒有他們的有意無意,也不會有後世那些指指點點。

最大的諷刺是,作為襯托昔日「清新民歌」興起背景主力的國台語歌壇「靡靡之音」,現在哪裡還有正史、野史這樣看待劉文正、鳳飛飛、費玉清或江蕙的成就與影響?當復古演唱會成為經典,當庶民經濟壓倒性重新取回輿論、口碑與票房?誰在在意、或者,還該如此偏狹地高舉「菁英」的旗幟看待那些通俗文化?

當作者提出楊弦、吳楚楚等人掀起的「中國現代民歌」(和金韻獎不同的較為「知識份子音樂」)發展初期,很明顯「承認『學院』/嚴肅音樂論述在民歌議題上的優位性」,認為這些非科班的民歌手需要對「學院」音樂界「打躬作揖」;我真的還必須說(甚至相當慶幸):現在的音樂創作方、接受方與傳播方,已經毫不在意「『學院』/嚴肅音樂論述」的「垂顧」(套作者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