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只是台灣企業的另一面鏡子

台灣現下的大學處境,真的很像多數企業,因為對未來收入面不看好,不敢加薪,也不投資(除了房地產),大學也不給老師加薪,但專任還是比兼任好,一如軍公教階級優於勞農。

然後因為市場縮小,後段班自暴自棄,中段班嚴管成本,前段班攫奪資源也更加自私,結果就是越來越不敢挑選消費者,不敢教育消費者,仗著價格工具不在自己手上的先天理由,拿爛東西餵給消費者好像也無所謂,彼此都降低標準;還把本該負起的管理責任,以「消費者評鑑」方式民粹處理掉。

這不很像大學現在對老師、學生、社會做的事,以及學生對大學做的事?

所以說什麼學生素質差、家長太溺愛,固然都是令人氣得牙癢的表象,但根本之道更該從大學制度、大學市場、大學理念本身自我強化、洗淘、斷捨離做起。

供給面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

在〈大學只是台灣企業的另一面鏡子〉中有 4 則留言

  1. 看到一條微博
    同樣是應聘(好像是翻譯工作)
    大概五十份的應聘文本
    用繁體字的明顯比用簡體字的素質高
    有人說樣本太少,有人說台灣就業壓力不少人降低擇業標準
    不管什麼原因,我也很想知道兩岸的高校教育有多大的差別

  2. 哈哈,楼上的问题很大啊~
    这一周密集听课,发现老师可以迟到(好羡慕),学生也不介意。上课也随意,老师上面讲课,学生下面可以吃东西、睡觉、打游戏、玩手机,听课的也就三分之一吧。
    两岸高校教育有啥不同答不上来,但学生都是一样一样的,哈~

  3. 有个《生死学》课程听说口碑不错,然后我就去听了,但是老师所讲与我三观不符,所以提前离场了。至于学生么,睡觉的也很多。

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