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音樂史?

公視委製滾石文化拍攝的六集台灣流行音樂史,找我談八0年代唱片界狀況,十幾個大題目,我還事先準備ppt,訪談兩個鐘頭,但只會露出八0年代那一集的三分鐘吧?

跟監製陳端端說:現在還有電視台願意拍(儘管製作費低得嚇我一跳),有像滾石文化這種大內行單位願承辦,我其他的談話當成幫團隊做research,也甘願。

第一次見面的導演古少騏,驚訝、驚喜於我的用字遣詞拳拳到肉,巴不得再多訪一點。

老滾石人端端雖同樣認為沒找錯人,但務實(和我差不多務實)地,認為講到重點就好了。

畢竟這不是訪問我一個人參與唱片界和觀察流行音樂發展的「口述歷史」。

真的,說下去也無益。

就跟我正在做的與流行音樂有關的訪談書,遇到受訪者侃侃而談時,也想趁這畢生難得的機會,多問一些。但終究會提醒自己:能寫這麼多嗎?還是約定兩小時時間到,就結束吧。

果然繼簽約的總編輯退休、原執行編輯閃電離職後,新接手的編輯鄭重告知這本書不宜太厚,也絕不可能出上下冊。

於是,我難得想為唱片業界做一點文獻記錄的雄心與善念,也必須務實地節制,畢竟出版界也一片慘聲,據說某大龍頭連鎖書店今年業績比去年同期已經又掉三成。

因為不想割捨太多已錄音的內容,在總字數限制下,我的訪談對象數量忽然就踩剎車了。不用再遊說任何人,除了一個從二月拖到現在還沒排訪的客人外,已進入文稿整理階段。

跟端端說:也許研究所論文有幾篇,但講到書,到現在也沒人想寫滾石與飛碟王朝的故事。那真是幕前幕後的全盛期,80-90年代影響億萬人流行音樂的發生平台。

台灣流行音樂的確無史。

短短六集紀錄片,據說要橫跨日據時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2000年至今,算聊勝於無嗎?

接續上一篇的題目,如果有人願意出錢,我很願意協力策劃大規模紀錄台灣流行音樂影音或文字記錄,資方若願意順道成立嚴長壽倡議過的「流行音樂園區」,更是個great idea。

但藍綠政府都不可期待。檯面上大企業的基金會似乎也志不在此。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這個貧窮組織,再熱血也只能勉力維持每年十大專輯和單曲的評選而已。而所有四五六年級生曾視為精神堡壘的滾石唱片公司,此刻已經只能為自我生存而戰。

一場訪談結束,窗外日影炎炎。好像有人說了很多話,但似乎又一語未發。

我慢慢走回家。

在〈流行音樂史?〉中有 0 則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