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怠社會》筆記:雜交與免疫化的概念背道而行

有些議題我會忍住,有些新聞只是看過。

但在閱讀不同載體時,很多事情還是會雜交著。

比如韓國哲學家韓炳哲在《倦怠社會》寫的這一段:

「雜交(Hibridisierung),不僅是當今主流文化理論的論述,也完全支配著今日的生活方式,這與免疫化的概念背道而行,因為免疫學上的『超敏反應』不容許有雜交的情形。」

這段話,把新冠肺炎、社交距離、居家隔離、多人運動全部結合在一起了。

正宮不在的每一天都約人來家裡,是時間軸上的雜。

不同的城市都會約人,是空間軸上的雜。

和兄弟們舉行多人運動,則是同一時間同一地點不同對象的雜。

一如韓炳哲說的,這與免疫完全背道而馳。

也許,我們的社會已經早就對「排斥免疫的現象」(此一他者)「免疫」了。至少,對某些群體來說,他們早就理所當然從身到心都免疫了,才能把日子過得如此,「雜」。

而新冠肺炎病毒,要告訴我們什麼,「雜」 比較有抵抗力(所謂不乾不淨、吃了沒病),還是「不雜」 ,才能活命?

當大家都在等疫苗(繼口罩與酒精後)還給人類披上防護罩的正常生活,也許可回頭想想,韓炳哲所謂的「主流文化論述」與「今日的生活方式」。

勵志派說,疫情讓人類的心更連接在一起。但不對喔,疫情如果需要靠種種隔離(不管是口罩、酒精、疫苗)才能減緩,讓病毒與宿主達成妥協,人類才能宣稱「打贏了這場戰爭 」,重回「正常生活」,那麼,我們對全球動輒就流動、跨界、變種、雜交的資本、信息與人際,到底該抱持什麼態度?

這已經不是單純經貿全不全球化的問題,那觀點太狹隘。

不過韓炳哲在開宗第一篇說錯了一點:「今天,我們已經不是生活在病毒的時代。」「感謝免疫科技的發達,讓我們可以把對流感病毒擴散的恐懼拋到腦後。」

看來,知識界還是把現實界與自然界,想單純了。

大自然,有點雜。

在〈《倦怠社會》筆記:雜交與免疫化的概念背道而行〉中有 1 則留言

  1. 基因庫越多元,族群越能度過災禍。人類不斷在作物牲畜上育種篩選,但卻要求人類自己要尊重「倫理」,不可以進行類似活動。人類發明倫理道德論述,從來就是在抑制自己的生物本能。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