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總容易讓我發笑,不是搞笑,是會心一笑。
他在《新聞的騷動:狄波頓的深入報導與慰藉》(The News)書中,批判了新聞寫作故作「中立理性」,也批評了新聞過量轟炸,更批評閱聽人不是忽略新聞、就是執著沉迷新聞,或者,在「個人化」(但其實是自戀與偏食)的掩飾下,與全世界深諳我們人性的內容物,狼狽為奸。
他分析了我們對不停獲取外在信息的恐懼(總是生怕錯過什麼),也分析了依賴(盯著外在就可以轉移注視內在或手邊更切身相關的事)。
現代人所謂對手機的執迷,指的仍是手機載體可帶來的各種訊息(當然不包括所謂傳統新聞)的恐懼與依賴。所以在本書裡,我們可隨時把新聞兩字替換為訊息(你點的、滑的所有網站、App等數位像素組成的內容)。
艾倫形容閱聽新聞的奇幻(與麻醉)效果:「有如把一枚貝殼舉到耳邊,任由自己淹沒在全體人類的轟鳴聲響當中。」又揭穿:「閱聽新聞可能反倒會讓人充滿無力感,覺得自己根本改變不了這個無可改善且基本上混亂不已的宇宙。」
這時,善於兩面作戰的艾倫,一方面提醒我們該建立一種心理平靜的宏觀(畢竟,世事不都像新聞呈現的那麼極端),但又戳破:「新聞對這種堅忍淡泊的態度絲毫不感興趣」,因為從商業誘因來說,新聞注定需要我們「經常感到焦慮、恐懼、以及煩惱」——「八風吹不動」的老和尚肯定不是媒體市場在意的主流,「一屁打過江」的吃瓜群眾,才是。
所以,勤奮於看新聞、想新聞、解讀與回應新聞的人,也不必太高興太自慢,因為我們與新聞還是成為系統性的共犯。
即便全方位針砭了新聞界與受眾,好像指引了某些改良之道,艾倫狄波頓在結語不無禪風地說:「新聞是內省的一大敵人。」
很好,我莞爾地看完本書,繼續有策略地看我想看的新聞(訊息),以及保留沒有這些東西的,內省時空。
人民群眾不停地主動或被動獲取訊息,但多數人總沒空仔細閱聽、仔細思考,彷彿花太多時間在同一條訊息上,就會佔據太多獲取下一條訊息的時間。隨便看、隨手轉、隨時忘,久了不成為系統性共犯也難。
觉得现在的人要拒绝任何资讯,真是不容易做到啊。就算主动拒收,但被动接收的管道堵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