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味台北》是台北市文化局「台北文化護照系列活動」的出版物。把台北分成東西南北中五區,有懷古,有尚今,雖然可惜沒有老照片,但提到的某些舊地點,卻讓我眼神不自覺停駐。
嚴格說起來,我算是在台北市東偏南區長大的孩子,從和平東路、嘉興街、通化街、樂利路,到近期的信義路、復興南路、和平東路等。繞來繞去還在這麼一小塊範圍裡打轉兒。
而我唸的私立再興小學,在和平東路建國南路口,現在是文化大學推廣部。我這些年待過的瑜伽教室,也在和平東路、金山南路、復興南路、延吉街一帶,基本上與台北的西、北區沒什麼緣份。
書中提到的老東區,勾起我最多回憶。因從我是和東區差不多時候長大的,爸媽年輕的時候,「進城」指的一定是去「西門町」,那是他們熟知靠火車站、重慶南路、衡陽路的熱鬧地盤。但等我唸國高中,東區開始發展,等我入社會,東區已經花樣年華,正是我可以好好大顯身手的時候。
書上說,七0年代財神酒店開幕,就在仁愛路和敦化南路圓環、台新金控大樓現址。那時我才國高中生,這種場合離我太遠,當然不可能去那裡看崔苔菁、張俐敏作秀。但國一時,我已參觀過台視公司攝影棚,而且青春偶像劉文正不知何時靠在我椅子後,和別人講悄悄話。他們完全沒理會我這小毛頭。
八0年代東區第一家時髦咖啡廳「IR」崛起,我就參與了。當時這真是最酷、最洋風、設計採黑白極簡主義的一間餐廳,套句朋友的說法:「連服務生都又美又帥。」
「IR」的好風光大概有近十年,我直到進入唱片界還常跟人約在那邊談事情,它招牌的落地窗讓坐在裡面和經過外面的人,都有意識地擺出俊男美女的pose。「IR」後來數易型態,可惜現在成了東區黃金地帶的荒原。
敦南仁愛圓環,看書才知道是「僅次於巴黎凱旋門的世界第二大圓環」,什麼?這樣就是第二了?原來世界上有圓環的城市沒想像的多。對於這個圓環,我這一輩五年級生最懷念的肯定是第一代的誠品書店和雙聖餐廳。
雙聖這間店是來台的第一站,也是最早二十四小時營業的美式餐廳。我不常去雙聖,但不知為何,看到它依然屹立,總給我非常安定的力量,好像台北還有些事情可以緩一緩,某些好東西長成後,可以不必加入日後胡亂變革的戰局。
至於老誠品,說實話當年它非常小,又以美術書見長,我沒有太多書需要在這邊買,印象最深的反而是它入口旁邊賣高級餐具的櫥窗,那些歐式盤碟在玻璃櫃裡閃閃發亮,販賣的是喜歡梵谷的藝文青年的荷包尚無法觸及的「生活美學」。
現在走進誠品敦南店或信義店一樓,儼然走進「格調精選」商場。或許那時老誠品就埋下了日後以「風格店」烘托「書店」的「形象結盟基因」吧。
但說到「生活美學」,東區我最懷念的,其實是一間叫「碧富邑」(「比富邑」)、位於敦化南路靠信義路口的五星級飯店。因為它的圓弧樓梯(Grand Stair)配上挑高中庭,充分滿足我對外國電影中飯店或豪宅的想像。曾經它也是唱片界喜歡開記者會的地方,可惜不知為何生意始終不振,現址早已改建成為辦公大樓。
東區,持續在汰舊換新地自我進化中。而且永遠是我步行、騎單車或幾站公車就能抵達的遊園地,台灣怦怦跳的「時尚心臟」。
比富邑當初並不是因為生意不振才關的喔:)其實當初比富邑到關前住房率都還有80%以上。是全台灣第一間All Suite Hotel.
IR的確是很夯的地方,酥皮濃湯的發跡所在,還有它的開放式酒水冰櫃,當年在那點一瓶台酒的長頸瓶白葡萄酒可謂時尚,當然還有它側邊的蛋糕櫃,我愛的是”黑琳”…
之後地下室還有很有名的”七都里”日本懷石料理,還有印象嗎
椰如真是令人懷念的好地方,現在從那經過都還會停下來看了又看。
我高中畢業那年還在碧冨邑 Bel Air 田園咖啡廳打過工呢!李恕權剛回國唱歌時也住在那間飯店⋯懷念那個時代!
將於2022.2.15開始拆建
哪一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