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樂融影評185:醜聞筆記(Note on a scandal)

「醜聞筆記」廣告說:「一個女人的祕密,是另一個女人的武器。」其實可以簡化、擴大為:「一個人的祕密,是另一個人的武器。」

更有時,個人的隱私祕密,不只是另一個人、而是很多人、很多不相干的人、甚至全社會的武器。

想想聖經記載行淫時被抓的婦人,激動又褊狹的文士和法利賽人問耶穌:「摩西在律法上吩咐我們把這樣的婦人用石頭打死,你說該把她怎麼樣呢?」每個人心中、眼中、手中,其實都拿著好多好多欲置人於死地的武器。而這時代,並沒有耶穌在場阻止所有的攻擊。

你當然明白我是在說媒體嗜血追逐的今天,一件私事可能變成公眾街談巷議的話題,名人固樹大招風,升斗小民也可能一夕間變得臭名滿天下。就像片尾這個不倫師生戀曝光後,記者們守候追逐女主角中學美術老師希芭(凱特布蘭琪Cate Blanchett飾演),並拋出狠毒問題的狼犬群像,我們現在好像在哪部電影、哪台電視新聞中都看得著。

片中第一層次的祕密醜聞,來自希芭和15歲愛畫畫、更愛熟女的男學生,這種女大男小的師生戀,歐美已有多起,甚至還有女老師出獄後和男孩共結連理的先例。到底她為何出軌,片中有著墨,但未必值得深究,因為很多人都有潛力出軌,只是沒條件吸引到自己也「哈」的對象。所以是沒有機會,而未必是個個聖賢人。

年輕時如嬉皮、20歲就與教授談師生戀(片中老公就是當年教授)、三十幾歲依然貌美、又愛藝術的希芭,渴望再被追求、被燃燒,讓平凡生活變得好像「鑲上一層金邊」的心態,任誰都不難理解。只不過她運氣不好(有的師奶或許覺得太好?),恰恰被一個大膽的青少年纏上罷了。

在我眼中,這祕密不怎麼驚世駭俗。事實上,幾歲以上才可以性愛,每個時代、國家、種族的男女生、心理發展都不同,應有討論或修正空間。時下哪怕兩情相悅、只要和未成年人性交都要吃官司的法律,我個人覺得太嚴苛。

不用說現在青少年「偷嚐禁果」(其實很多早就不是偷嚐、而是習以為常)的年紀快速下降,想想被譽為「經典愛情」的羅密歐與茱麗葉,這兩人發情、做愛的歲數,再想想中國幾千年社會男婚女嫁、生育後代的年紀吧!15歲的現代男孩,就算不和實體對象做愛,自己也不知道看了多少A片、打過多少次手槍、體驗過多少次高潮了。

情侶年紀的壓力,一向來自社會制約。不管是低齡人戀愛、高齡人戀愛或者兩人歲差大的戀愛,比世俗認可的戀愛(異性戀、成年到中壯年、年齡相近),充滿了更多變數與挑戰,原因就在於:上述所說的這些「非主流類型」戀愛,就算兩人有真情厚意,一旦社會文本、國家機器亟思掌控、強行介入,給予污名化或歧視待遇,前途便立刻艱辛、苦澀起來。

不消說人人(包括八竿子打不著的路人甲)可能拿出了石頭,讓當事人頭破血流、甚至一命嗚呼,就算你一言我一語的孤立、壓迫、嘲諷,也夠讓戀情傷痕累累、體無完膚了。

如果情書是兩個人互惠的謊言,暗戀者的日記,就是對自己一個人忽視真相的殘忍。

「醜聞筆記」片中第二層次的祕密,是和希芭同校的資深歷史教師芭芭拉(茱蒂丹契Judi Dench飾演),偷偷評斷她、友好她、意淫她、最後勒索她的這段。芭芭拉在得不到同等回報後洩漏希芭與未成年男孩之事,讓她身敗名裂還進了監牢。當然,她是洩密者的這祕密,以及她是女同性戀、有過騷擾女同事醜聞的祕密,最終還是紙包不住火。

比希芭的寂寞更惹人關注的是芭芭拉的寂寞,一個把自己包裹在憤世嫉俗下的女同志,老是愛上不該愛的異性戀女子,你可以怪她自己惹禍上身、害人害己,但也可以同情像她這一輩的女同性戀者,是多麼辛苦地要與傳統文明和社會禮教對抗。

可想見這輩六、七十歲的人,當一個終身未嫁的老處女,已經夠難在社會立足,遑論她還是心思細膩、心智犀利、渴望精神交流完滿的女同志,她要去哪裡找到容易匹配、取暖的伴?

同志即便在現在,在世界上絕大多數區域,比起異性戀堂而皇之的擇偶、交往、最後結婚受法律、家族或子女保障(也可以說是「牽制」),能選擇的對象其實都極其貧乏;何況像她這般沒有機會流連酒吧、網路徵友的銀髮族同志,遇上「當幸福來敲門」的機率,真的比被恐怖份子殺死的機率還小。

將心比心,適婚男女找不到伴,都已經有整個社會、媒體幫忙搶救、關懷、撮合,像片中這樣還算矜持、保守的同性戀者,在她一生賀爾蒙分泌最高峰的歲月裡,誰能體會她吃過多少苦、有過多少閨怨?

所以不用苛責芭芭拉的毒舌、她對年復一年粗魯不文學生的失望,這個知識份子嚮往的精緻世界,周遭中產階級的老師不懂,更悲哀的是其實希芭也不懂。芭芭拉竟然在初次去希芭家作客,發現他們一家人的「通俗」後還不徹底「醒悟」,背後,豈沒有一份戀人獨有的「自欺」在鼓動、支撐?她還認為自己「這次找對了人」?

唉,情人們總是這樣錯愛了對方。芭芭拉藉著不斷的書寫,進一步強化了這個「自我對話」。如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戀人絮語》(A Lover’s Discourse: Fragments, 1979)中說:「掩蓋。一個讓人斟酌的情境:戀人舉棋不定。她並不是在猶豫是否要向她所鍾情的對象表白愛情(這位戀人素來含蓄),而是在斟酌她究竟應將自己的癡情掩蓋幾分,要暴露多少自己的情欲、痛苦。」

熟讀詩書的芭芭拉,沒有把自我對話解構成哲學文論,反而在一冊冊日記中流露得一如中學女生,想像那些金色星星和出去同遊的咖啡廳收據,和時下女孩把大頭貼貼在小本本裡的浪漫俏皮如出一轍。面對情慾,哪有年紀——這真是人生另個令人感慨萬千的真相啊。

曾導過「長日將盡」(Iris, 2001)的導演李察艾爾(Richard Eyre)形容根據卓伊海勒(Zoë Heller)2003年叫好叫座的小說《醜聞筆記》(What Was She Thinking:Notes On a Scandal)改編的這個故事:「一個關於友誼與感官迷醉的故事,這兩名女人同樣擁有自毀傾向,都無法壓抑心中豐沛的情感。」

容我重複加強語氣:每個人其實都有逸出常軌的傾向,如果這叫做「自毀」,那麼最後有沒有釀成悲劇,端看這個人與他所處社會的「安全閥」(safety valve)程度。如果這個人的理性夠強、思想夠清晰、自制力較高,那麼他的安全閥相對較強,還可以踩煞車。

從系統而非個人角度看,如果一個人所處的社會安全閥夠強,這可能表示這系統控制力高,人人畏於刑罰或風評而不敢踰矩;也可從反向解釋,這社會的集體容忍度高,夠民主自由開放,所以對「異己」、「背俗」可從容對待。大家少點火氣或敵意,自然不易捅出大亂子。

可惜,這是個成語「隱惡揚善」近乎絕跡的時代,是個醜聞不藏在任何人的筆記、而被迫公諸於媒體或志願公諸Blog的時代,是個固然有人畏罪自殺、但更多旁觀者「見怪不怪」、而當事人「出賣醜聞」交換紅火的的時代。

所以,這部片裡關於真愛道德交戰的悲情,從某方面看實在復古得不合時宜了。

(2007.03)

在〈陳樂融影評185:醜聞筆記(Note on a scandal)〉中有 0 則留言

  1. ‘每个人都有逸出常轨的倾向”,非常真实的一句话。。。
    而这个安全阀应该绝大部分是生存环境和人际关系。。。
    有关心你的人,你就会有所顾虑,然后慢慢恢复理智。。。
    众口铄金,这是传媒发展到今天最为戕害的一件事。。。
    非常想知道,人类的尽头到底是毁灭还是重生???
    阿平 2010.8.13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