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這些長輩多年前去過西湖,這次沒再安排白日遊西湖,晚上吃完「樓外樓」後,經蘇小小墓散步到湖邊,單看九點十五那場「印象西湖」實景秀。
演出一小時,聲光刺激十足,取材「白蛇傳」故事,觀眾普遍滿意。包括我。
團員中有政府文化部門公務員,看完表示失望,覺得張藝謀用這麼多資源,卻處理得粗糙媚俗。張導演資源當然多,全劇對我也談不上深刻雋永,但對於這類節目,我略有不同看法。
一、 既然定位「都市山水實景演出」(A metropolitan out-door performance on the natural stage setting),和傳統劇院室內封閉環境的精緻度,本該用不同標準衡量,尤其首先該考慮是否符合「natural stage setting」,你說他有沒有善用西湖的地理性,我覺得有。在一抹圓弧狀湖彎布置劇場,讓露天觀眾區可以輕鬆、清楚地觀賞,湖岸有樹,水面有光,當晚還有月,氣氛十足。
加上夜間演出,大約120度視角的眼前,觀眾無法預期在哪一側,會出現亭台樓閣長橋堤岸或小舟,會出現數百人舞蹈,欣賞節目的懸念是夠的。甚至有一場戲有點像海嘯來襲(水淹金山寺?),讓觀眾一陣驚呼,視覺上的驚奇——除了鳥群那段很「老土」——功夫算做足。
二、 既然在國際級風景區,受眾是觀光客,而且男女老幼城鄉中外都有,都得兼顧,本來就無法太曲高和寡,「印象西湖」勝在有千年傳說「白蛇傳」當底,不用言詮,華人多少心有所本。劇情雖粗分幾段,但其實從遠處看舞蹈,戲劇性很淡薄,也只能以「意境」代替。張藝謀再次發揮擅長的「團體操美學」,著重美術、服裝、道具、燈光和陣仗走位,讓視覺強度遮掩細部舞蹈藝術不足,這也是顧全大局的安排。
三、 入圍葛萊美獎的喜多郎音樂,我覺得還好,並沒有超越「絲綢之路」,但張靚穎的演唱曲倒真的優美煽情,且是老外也會喜歡的曲風;這點又可看出創作團隊的策略,他們就是不要讓這個(已經中國味十足的)表演,在音樂上再完全「中國風」;細聽這首「印象西湖雨」和李玟為電影「臥虎藏龍」唱進奧斯卡典禮的「月光愛人」,曲風遙相呼應。
四、 講殿堂藝術或精緻藝術,大家各有尺度,但對於「觀光藝術」、「旅遊藝術」、「集會藝術」,台灣未必有本錢瞧不起大陸。說別人「媚俗」很容易,但要同樣端出一盤菜取悅大江南北的過客,卻很困難。觀光客本就是期待好玩、驚喜、刺激的消費者(可說一群烏合之眾?),而且會被帶來看「印象西湖」的觀光客,99%不會想要什麼嚴肅深沈複雜的文化意涵,因為他們是在「玩」。
就像學者或評論家大可批評Disney Land「虛幻、媚俗、脫離現實」,但請放心,我們日常血淋淋、硬碰硬的生活,就是不可能「迪士尼樂園化」,所以才有迪士尼樂園存在,而且得付費觀賞遊玩。所以,當觀眾要求:Just give me a break!——why not?
五、 說真的,藝術創作與表現當然可見仁見智,湖邊該打霓虹燈或水銀燈、「白蛇傳」該選這段或那段表現,都是可討論的細節,但我對庶民經濟的看法其實就是要優先考量「市場」,因為「市場」不是空洞的觀念名詞,而是一群活生生有興趣掏錢、也期待獲得滿足的人。
尤其這種除了寒冬不演、每晚兩場固定上班的風景區「定目劇」,我看的更是當初這個項目如何一聲令下、一體成型、縱橫擺闔,團隊在「工程vs創意」的平衡後,還得顧及日後維護、營運的順暢合理,創造出穩定的就業機會——說實在,這個團隊已經不是、也不該只是由藝術家主導完成的案子。
從「印象劉三姐」起,張藝謀掛帥的「印象系列」當然算是華人世界文創業的指標範例,值得有心從事類似策劃、經營者好好研究,而不必先在藝術品味上過多論戰。想想台灣各級公民營單位,砸下大錢還把事情弄成四不像的「建築」、「場館」或「活動」,難道還嫌少嗎?我們現在談文創,還能只挑剔地從純藝術角度思考全局嗎?
老師,為什麼觀眾會要求“Just give me a break!”?有這麼不堪嗎?
我是說:
普通的觀眾想要娛樂休閒,不是說看印象西湖的時候說這句話啦
刚好是一年前的博文,早些时候看过,应该是我看到的第一篇「印象系列」的评论,评价很高,今天看这遍发现第二段小手误,应是「男女老幼」吧。
更正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