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樂融藝評14:「發現印度——印度當代藝術特展」

對南亞當代藝術,台北顯然擁抱得稍微晚了。但還是很高興看到當代館策劃主辦了這個大展,結束前三天,託朋友認識的藏家之福,策展人「夏可喜當代藝術」東亞區總監林瑀希,特來為我們的小團導覽。

深深覺得這是一個展品質量既高、女男藝術家比例也難得堪稱平衡、規劃動線又切合作品意識的優質展覽,連中英文手冊都編輯得非常紮實,值得收藏。

從本展29組藝術家63件作品中,略挑幾件與讀者分享:

瓦雷‧湘堤Valay Shende的這件雕塑「無題」,矗立在入口處,立刻帶來印度女子豐腴妖嬈感,寫實的人體比例卻因卻因金屬鏤空外殼有了潮味。整件作品描述風化業的慣性倚門,又似把關著奧秘的斯芬克斯(Sphenix),具有女性臉孔與雙乳、卻有獅身、蛇尾,老鷹翅膀,牠在底比斯城常出謎語給過路的人猜,如果答不出來,就把那人給殺了。來寫一個會發問的妓女、答不出就把嫖客給殺了的劇本,應該不錯。

但原作首展是在海邊,那洞開的藍門趁著海天一色更漂亮,金屬女郎也肯定更閃閃發光。

維坎納Venkanna「愛的希望」是三件式裝置,上圖顯示的是中段的大平原,有幾十件可愛至極的木作動物,但仔細看卻是兩兩交配的異種動物(如兔子騎上烏龜),真的很想拿走幾隻,或者期待他把它個別商品化。可惜人家是藝術家,這整套「狂歡大會」是不可分割的。跨界、混血的年代,藝術家心中的「愛」以這種無邊界形式刺激觀眾。

伊拉那G.R.Iranna「死亡的笑容」很有意思,同一模子做出的二十具裸男,蒙上黑布蹲在地上如勞囚,焉能安辨其個體性?藝術家以盲目的群眾檢討社會「馴化」人民的終極結果,就是死亡在遠方微笑。

曼吉那‧卡馬特Manjunath Kamath「二手車上天堂」,主題和前作近似,都在控訴一群溫馴但無智的百姓,但這回的兇手是第一世界,照片沒拍出的是右方有一個在牆上的倒立汽車,先進國家的二手車排放的廢氣,直通往白兔牧場,大家只能繼續過活。也許,白兔還嚮往車子跑得快,可帶大家前往心中的天堂,卻不知道二手廢氣會帶自己上另個天堂。

同性戀藝術家珊‧希文Shine Shivan「精液編織者」,有平面攝影和錄像作品,這一幅是我拍影片的一幕,平面照片中他以女性象徵的新娘白紗捆裹自身和大地,推翻只有女性才是「大地之母」的神話。在影片中他換成野外水泊裡洗泡泡浴,同樣的純白純情對比他黝黑的印度男性肌膚,性別意識處理得強烈又優雅。

蘭許米‧卡列卡Rashmi Kaleka「小販棲身之處」,是我這次最激賞的錄像作品。發展長達四年的街頭紀錄,每個場景都有一個收破爛和賣舊貨的小販,出現在平凡無奇的大城市單調屋頂上,只有他們移動著,與這清晨終將甦醒的城市共處,透過他們叫賣的吟唱(如台灣「酒酐倘賣無」),串成一組宛若晨禱的安詳合音,但背後卻有藝術家抗議都市取締流動小販政策的社會關懷。

巴哈迪‧柯爾Bharti Kher「崎嶇不平的地勢」,是另一種以小搏大的企圖,說是畫,卻是以黑、灰、白三色絨布,剪成箭頭(↑)狀層層貼布一般地組合而成,看起來像是地形空照圖,有蜿蜒的山脈谷地,其實卻是柔軟、平滑卻不斷指向性的「箭頭零件」,傳遞出某種真實與虛擬的前衛性。

山脈中間還零星散落著紅點,看似是雷射光筆指出來的某些要塞或基地,其實是印度女子眉心的硃砂貼紙。瞬間讓這幅作品另有一重陰性符號(紅點)滲透雄性符號(山脈)的寓意,非常精巧、可愛。

賈嘎那‧潘達「內在的演變」是一種「靜物劇場」,大木箱裡面裝一個蜂巢(做出來的),花草彩繪的箱蓋上寫著「Be part of the others」,看起來是和諧的勵志藝術(在封閉體制下還是可以互助建造伊甸園),在我看來另有一種「汲汲營營的合群,也帶來侷限的整體命運而不自知」的暗喻。

在〈陳樂融藝評14:「發現印度——印度當代藝術特展」〉中有 0 則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