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人誌專欄:美術館騷動時

有沒有想過:你為什麼要去美術館?或者,你真的常去美術館嗎?

表面上,越來越多人會參觀美術館某些展覽,很多國內或出國的旅遊,也會把參觀美術館規劃入行程。

儘管多數大眾團只是拿美術館當幌子,在重要名作前「到此一遊」算給了交代。

跟團的人如果沒有看美術館的習慣,在國外也可能把看美術館當成「品味表現」,而不是「我真的很享受看美術館」。

美術館儘管長期收藏或短期陳列了很多藝術品,但藝術的發生從來不只限於在美術館。

藝術的誕生有如一場旅行,創作的開始,作者往往不知道結束在哪裡,能走多深。

而旅行也常是一種「美感的侵犯」,跟原先自我的品味、口味挑戰的過程。

你到了陌生的地方,看到不同的景觀,包括自然地景、動植物、天際線、建築、街道、櫥窗、公園、住戶陽台、圍牆、地下道、車站、商場,可以統歸為庶民集體「藝術口味」的展現。

走進他們的餐廳,看到食物、飲料(如豬血糕),走進服飾店,看到衣物色澤、材質(如沙麗),走在街上,看到男女老少面容、髮妝(如109辣妹或戴鼻環),也都在呈現不同土地、社群的「美感」。

我們或許喜歡或許排斥,但都是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的一次總考驗。旅行,看的就是這份新鮮–對味或不對味的「新鮮」。

然而,本來看似穩重保守的美術館,現在也出現許多「內在革命」,構成美術館元素的館方、藝術家、媒體及評論人和參觀民眾,也都開始質疑(或者說集思廣益):我們要什麼樣的美術館?美術館應該由誰來經營、界定?誰可以決定什麼東西放在美術館裡?

2007年台北市立美術館邀請日本當紅的海洋堂集團來台展出動漫模型,被某議員質疑「淪為一個商品的櫥窗」、以及部分少女公仔「奶大胸大」。

如果說展出單一公司或團體就是「淪為商品櫥窗」,那麼2010年台北市當代藝術館剛結束的「大玩.特玩–遊戲美學」展覽,也是鎖定美國暴雪娛樂公司三款武藝型遊戲系列「星海爭霸」、「暗黑破壞神」、以及「魔獸爭霸」。

如果「器官暴露」或「曲線畢露」就是罪證,那麼不要說當代或地下藝術,從古希臘雕像到羅諾瓦的裸女畫,也多的是可以抗議的題材。

如果嫌流行公仔不入流,不該登上公立美術館殿堂,那麼法國凡爾賽宮邀請日本當紅藝術家村上隆做「村上隆凡爾賽(Murakami Versailles)」(展出到2010年12月12日),簡直前衛到讓人拍手。

館長Jean-Jacques Aillagon親上火線,錄了幾段視頻回覆訪客尖銳質詢:「為什麼是村上隆?」「為什麼找大牌而不給年輕藝術家機會?」「村上隆作品是色情!」

2010年8月台灣藝術家陳界仁放砲:「北美館作為一個現代美術館,應該是一個討論當代藝術的公共空間,但是這幾年北美館卻引進太多國外展覽,越來越商業化。」而決定告別北美館。但早在一年前已有人籌組「台北當代藝術中心」,表明跟官方體系的美術館抗衡,但「最終仍希望政府與企業投資」。

關於資源的爭奪、文化的論戰,在美術館界勢必還會愈演愈烈。唯一確定的是:作為旅人,只要你願意,永遠不愁少了精彩的藝術相隨,不管在街頭,或者,美術館。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