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樂融舞評9:雲門舞集「如果沒有你」

「如果沒有你」:★★★☆

時間:2011年12月8日19:45

地點:國家戲劇院

主辦:雲門舞集

如果沒有最後一支團體舞,羅大佑在「縱貫線」專輯裡的新歌「握手」,走出會場時我會失落。

絕大多數人沒聽過的歌,但林懷民展現高超的編舞技巧,個體的綻放和整體的呼應恰到好處,證明大師真有如海報上「展笑顏」的心緒與能力,全體舞者也拿出驚人的能量佔滿舞台,和強勢的搖滾樂勢均力敵,堪稱整晚在通俗與藝術間取得最佳平衡的作品。

但我也嘆息:這支舞的大受歡迎,恰恰證明雲門這回的「音樂跨界」,不能說百分百成功。

相信林老師為這次「向流行歌曲致敬」作了很多功課,短期聽了他一輩子聽流行歌曲的總量,也相信這些歌確是他深有感觸的。

但這十八首流行歌曲(見下圖),實在很難說服觀眾彼此間有何聯繫,遑論在流行歌曲族譜上的血緣。很難解釋黃小琥、羅大佑為何各佔兩首,而某些人的歌實非他們的代表作。

當然編舞者可以說他把這些曲子還是當成舞蹈的背景,主體是舞蹈,意不在呈現歌曲間的脈絡肌里。

所以,他很努力(也必須努力)讓舞不被歌吃掉,讓舞不成為類似流行歌手演出時的「伴舞」,也不能成為歌曲的「說明之舞」。

於是最常見的手法變成:更改節奏上的密度。在節拍中塞入比唱詞多兩倍、三倍的動作,與唱詞抗衡;或與唱詞反拍、錯拍、頓拍的方式;或讓舞蹈先行,歌曲再出;或歌曲先行,舞蹈再出(最大膽的嘗試是「恰似你的溫柔」,在以「正統藝術」自居的戲劇院引導觀眾大唱KTV,取得某種反諷的趣味後,背對觀眾的女舞者遲遲不做動作)。

但這些策略在中快板歌曲中效果最佳。遇到抒情慢歌,不免進退失據。

主因在於:多數國語流行抒情K歌的形式太能想像,整首歌節奏固定,A1-A2-B1-B2的反覆pattern也固定,和常見現代舞追求的藝術性、獨立性、延展性、不可預期性,有某種天然的扞格。

硬要不顧慢歌節拍,不斷「破格」,不是在觀眾的聽覺與視覺間「搞分裂」,讓觀者感覺舞者「自得其樂」而和音樂對話稀薄,不然就是肢體雖很努力,但仍悲慘地被歌吃掉(在順子「不再想念」、蘇芮「是否」等超好聽的慢歌中特別明顯)。

於是我比較喜歡的「煞到你」、「對面的女孩看過來」、「巧合」、「我的心裡只有你沒有他」和壓軸的「握手」,全是中快板,而且均非獨舞。

慢歌中,整首歌視覺上無冷場並在內涵上感動我的,首推「愛或不愛」。又是一個以緊迫性動作掙脫抒情魔網的佳作。

雖然我個人對整晚的演出不算非常滿意,但看得出多數觀眾相當支持,也因為壓軸作品的激動人心,結束的掌聲異常熱烈(再次證明任何作品的尾巴一定要充滿精神)。

林老師率領素來予人「艱深感」的雲門舞集,在民國百年和台灣大眾作了次非常好的溝通,也讓我看到雲門上上下下的潛力。

舞蹈到底該怎麼跳?舞蹈和音樂之間可以如何對位?流行歌曲強大的煽情力,可不可以和稍微內蘊的他種藝術型態共鳴?林老師敢於以今天之地位作此實驗的用心和膽識,相形之下,成果已不是絕對重要了。

在〈陳樂融舞評9:雲門舞集「如果沒有你」〉中有 0 則留言

  1. 透過媒體的報導和老師的《理性與感性》節目裏的介紹,我已經被《雲門舞集之如果沒有你》深深吸引與感動。
    據林老師在接受采訪時所說,他想要給觀衆一個快樂的晚上。請問老師有感應到喜悅而展笑顏嗎?
    羅大佑的《握手》真是火力十足,跟雲門之舞搭配得好好,仿佛原本就是爲他們量身定做的一般。爲什麽大師總有如此蓬勃的熱血與生命力呢?真令人驚歎。
    《愛或不愛》的確有感人的魔力,邊讀老師的《我,作詞家》中的相關段落邊聽歌,對歌對人的理解,都更爲透徹 ))

  2. 虽没看过,但想来要把舞蹈做主角,流行歌曲当配角的这场演出,实在是很考验编导者功力的一项创作。在选歌和编舞上,让观众能把注意力主要集中的舞而非歌上,而又要让两者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做得好不容易。感觉林老师的这番开创很有前景。

  3. 好絢麗的舞者,通過您這期廣播和舞評,能感受到雲門舞集是做了諸多的努力與大膽嘗試,選歌倒並不覺得太出彩,也許主旨還是希望不要壓過舞蹈而又要經典兩全的抉擇吧。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