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something的A說:「決定接下來20年都要當作家,寫小說上癮了!」
我聽說她在寫長篇小說,用之前的積蓄過活,而且好整以暇不急著出書。她說:「要到自己也愛不釋手才拿得出去。」
沒看過她的小說,不知道她的作品水準以及適不適合走這條路。我只是驚訝「20年」這數字。
她比我年輕,但也沒年輕太多。這個世代,還可以理直氣壯說下個20年自己要做什麼,好厲害!
跟B說:「我連兩年後都不敢訂計畫,何況決定未來20年?」
B說:「如果沒這能力還堅持下去?計畫趕不上變化。」又告訴我句網路名言:「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很骨感。」B比我和A都要小上許多,20 somethings這一輩卻也浪漫不起。
工作上很積極、正要邁入30 something的C則稱:「如果要我說真正的志業,全心可以投下去做的事,勉強說有兩件:一是革命,但是要判斷好局勢,不是盲目犧牲那種;另一就是拍電影,這是到六十歲還可以做、不分男女老少都可能做的事。」
至於我,還真想不出什麼是死前非做不可的志向。我竟然想不出,或者,勉強想出的,都是抽象到一般人覺得不像志向的東西。
而我已經這麼不清不楚的混老了。
悲哀啊。
非常偶爾地去FB看了一部份人的動態,有點陌生(我久未上個人帳戶了),也有點熟悉(在上面的常用戶還是生機勃勃地分享各種大小事,從新婚妻的胎兒超音波圖到往柏林班機上的西裝照),想起某位長袖善舞的朋友曾對我的「點評」:「你只關在自己的世界,關心自己想知道的事。」
儘管我不確定這句話到底算不算缺點或罪過(也不確定我是否真像他所說那樣),但發現我忽然排斥社群網站的原因,一部份的確是我不想看到那麼多我沒有要密切聯繫的人的那麼多動態。
沒有辦法想像「20年做一件事」這漫渙的概念,一如太多人的太多細微「動態」會明顯讓我資訊超載。
只想偶爾真心地、紮實地,知道一些經過沈澱、整理、消化過的內容,包括我認識的人的「生命內容」。這大概是種會得罪人的說法,但我還真如此覺得。
如果我們連一個下午的相約都不可得,如果我們連彼此更深刻的哀樂都無法共通,我何必知道某些瞬間的波痕?
還是,多數人都以為,在這數位科技即時、移動當道的新天新地,波痕即是一生。
20 30 40 50 something的不同心態
好像都沒想過以後多少年我會去怎樣
總覺的這樣對未來的計劃設定不現實
理想都有
但有些也只能想想了
生命的過程中不確定的因素太多了
誰能真的活的那麽明確
對於動態我們不都是在自己接觸的範圍內隨性的關注
不是刻意爲了什麽
如果搞的讓自己很累
那何苦啊
這樣的波痕不是一生吧
一直以為工作生活都安排的精緻緊湊的您
會有一系列的短期、中期、長期計劃呢,
看來沒有計劃也同樣過得很精彩啊。
您的計劃是過好每一個當下。
如您,真心,真意,對人,對生活,在生命中的每一天。
I once bumped into a friend;who was shopping with his elderly father. This elderly gentleman was looking into speckled blackened bin of bananas. I must had that extreme puzzled look on my face,my friend explained to me, at his father’s age,he would not want to buy any unripened fruits.
Are you there yet?
我在未來20年裏或在長短未知的有生之年裏非做不可的事是:
—- 努力讓自己成爲一個“我喜歡”“我愛”的人。
和您一样,我没有任何的时间规划。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常听道这么一句话:“人生需要规划,财富需要打理”。然而多数人的人生其实是无法规划的,或者说是无法按或许有的规划进展的。正如您那位B友提及的那句网络名言。
能尽量过好每一天,能与自己的心说声:快乐就好。而那后半句:“财富需要打理”,这倒是我非常认同的一句话。生活中不管是有大钱或是只有小钱,钱一定要尽量规划好。因此想到还有句“名言”:“你不理钱,钱不理你”。觉得很有道理呀。呵呵!
默默的这20年规划好有趣。
大家寫的都很美
刚看到丁祖伋的事。
他为了圆母亲回大陆看一看的愿望,不惜提前退休。
什么是非做不可的事?
曾有调查指出:
每个人都有梦想。
通常都只与自己有关。
与父母有关的大概只占5%吧。
花布大哥值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