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注意力經濟』下的數位內容」為題,在高雄做了場公開演講,問答時一位看來和善的中年婦人「鼓勵」我不要那麼悲觀,想做音樂就做音樂,想創作就創作,並舉莫札特為例,「這樣創作出來的東西才會好」。
我謝謝她的「鼓勵」,回應道:「我不想做莫札特或梵谷,也不認為你的子弟應該生活在這樣的環境,如果搞藝術、搞創作,非得窮途潦倒才有好東西,這樣的新時代並沒有比以前更對得起他們。」
重點一:我們無權拿過時的「道德觀」衡量創作人,我的歌詞、劇本和廣播從來不是忍飢挨餓下完成的。重點二:的確有人在網絡數字經濟下賺到錢,而且是大錢,只是不在創作人或出版製作單位,那麼為什麼不去要求他們退讓,而要求內容方?
以智力、才華提供作品或服務的人(包括各類以文字、影音、符號、軟件呈現的作品或服務),此刻已有了「內容提供者」、「內容供應者」、「內容生產者」(content provider)種種新稱呼(因為未必都當得起「藝術家」之類頭銜)。而環繞在個別創作者、設計者、研發者、演繹者之外,以經濟層面看,CP該包含更多協同製作、生產、銷售、維權的團隊、組織或企業。
這麼一大夥人,這麼分門別類的「內容產業」,早就不是歷史上單打獨鬥留名或無名的文人、畫家或音樂家,這些產業理該在思想與行動上充分武裝起來,以經濟、法律(甚至政治)的遊戲規則活在現代社會,與其他領域的資金或從業人員進行合宜的互動。
此所以,當我講了一小時五十分鐘,從喬布斯(Steve Jobs)講到高曉松,從web1.0高唱「創作解放、發表有理」的光明願景講到2.0時代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劣幣逐良幣」的陰暗一面,結束後聽到第一個觀眾反饋,竟是呼籲我(和所有其他創作人)以250年前英年潦倒以終的音樂家為榜樣,實在很難高興起來。
身兼電腦科學家和音樂家、被譽為「虛擬實境技術之父」的Jaron Lanier,是近年科技陣營中讓我最驚訝的人文主義者,他2011年的著作”You Are Not A Gadget ”,繁體版翻成《別讓科技控制你:一個矽谷鬼才的告白》(天下文化),看來有點勵志意味,副標也透露想以矽谷(大陸譯硅谷)對一般讀者推銷作者身價的味道;但簡體版直譯成《你不是個玩意兒:這些被互聯網奴役的人們》(中信出版社),更接近原書名的當頭棒喝,儘管副標稍微恐怖煽情了些。
作者杰倫拉尼爾(台譯傑容藍尼爾)從科技與藝術的本質切入,談談本來可以攜手的兩個領域,為何發生如此偏差的碰撞——內容物在科技大戰中,有淪為空氣般「無處不在但難以計價」的危險?
不用管那些風險投資商、股市分析師、系統平台業者、網絡和電信運營商說什麼,也不用管有如「科技救世主」推銷員的某些「趨勢專家」說什麼,甚至也不宜管某個案例、少數個人從網上賺到錢,拉尼爾建議我們直接觀察「錢」的流向。
「如果錢流進廣告的口袋裡,而不是流向音樂家、記者和藝術家,那麼這個社會關注操縱便勝於真善美。內涵若是一文不值,人們就會變得腦袋空洞、心靈貧瘠。」
早已存在,但隨著社群網站發達,近年再次火紅的「群體智慧」(wisdomof crowds,一譯「集體智慧」)一詞,除了被輿論稱譽有加的wiki案例外,有足夠多的證據顯示淪為各種影音分享網站和臉書、微博等社群網站上「重製、拼貼、模仿、改作」等抹去原始文本和人格權(遑論財產權)等「加工品」的護身符,明顯被誤用與「聖化」了。
拉尼爾不諱言他的擔憂:「群體智慧和廣告的結合,締造了新的社會契約。這份契約的基本概念就是,鼓勵作者、記者、音樂家和藝術家把他們智識及想像力的成果切割成碎片,無償奉獻給群體智慧。」
「和免費文化相關的災難仍然處於早期階段。音樂、報紙樣式的報導等低頻寬形式的人類創作,已被打入萬劫不復。電影等高頻寬型式的創作,也正在走上同樣的命運。」
載具日新月異,人人看似享受更好的數字生活,以平板電腦流行起來為例,長期撰寫科技專欄的黃锫堅,憂心寫道:「顯然,蘋果將佔據平板的高端市場,但在中低端市場,仍然是中國本土廠商的天下。目前從500元到1500元的價格區間,你可以買到各種尺寸和配置的平板。清一色的安卓系統,而內容(圖書、音樂、電影和遊戲)則多半留給用戶自己解決。
或者說,我們很有可能再一次重複PC和MP3的市場格局。兼容機和品牌機在硬件配置的沙場上赤膊上陣,低價競爭;而消費者則自己解決軟件和內容問題──安裝盜版軟件、下載各種免費音樂、電影和圖書……」
如果這種被各個擊破、內容產業喪失「定價權」的大走向無法改變,我看,那位母親對我的鼓勵,還真的會變成她的子女將面對的現實。我們真會看到越來越多「學莫札特」的精神運動。
新時代有比舊時代更對得起「內容生產者」?
「如果錢流進廣告的口袋裡,
而不是流向音樂家、記者和藝術家,
那麼這個社會關注操縱便勝於真善美。
內涵若是一文不值,人們就會變得腦袋空洞、心靈貧瘠。」
為何藝術家就一定要忍受貧困潦倒才能創造傳世之作?
為何創作人的報酬永遠在群體智慧中處於低階處於劣勢?
為何「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會司空見慣?
您悲觀的不是自己,而是對整個行業憂心,
也許不遠的將來,我們真會看到越來越多「學莫札特」的精神運動。
做单纯的“内容生产者”
日子会越来越难
路在哪里?
忍受或者转行?
希望社会分配机制
可以公平些
當看到老师
講了一小時五十分鐘,
從喬布斯(Steve Jobs)講到高曉松,從web1.0高唱「創作解放、發表有理」的光明願景講到2.0時代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劣幣逐良幣」的陰暗一面
高雄的讲座
观众数量不少了
几千人啊
但如果有视频
就更不负老师
讲了这么多
这么高水准的
讲座了。
很多人會喜歡拿這類例子來舉
好像這逆境出來的會更有價值和得到認可
想用它鼓勵別人也得看是針對什麼人
不過她出發點也是好的
悲觀的是事實
当文创工作者与经济效益紧密联系在一起时,谁才是其中的最大利益者呢?现实肯定不是文创者本人。而靠其坐收渔利者往往也总是在背后。内容生产者的现状如何改变,重知识、重创意、维护知识产权这些口号或许真还得继续下去。法律在此方面的空档或者只是纸上谈兵的条例能让全社会真正建立起维护内容生产者权益的重任吗?非也!
就如面对日益高涨的农副产品价格,消费者在抱怨,而最初始的农民兄弟也在抱怨,高涨价格的受益者也是那些所谓的中间人,而非这个领域的直接生产者:农民。
那位观众对您的讲演理解有些错位:她可能理解成了内容生产者是因创作力的枯竭而致伤害,而并没理解到现实之忧是内容生产者的创作权益的维护问题这个层面。
四楼说的不错。
2樓不知從哪看到「幾千人」這數字
當天僅有200多吧
沒坐滿
我怎么又亮了
抱歉
曾经看到高雄讲座有上千座席
当时还想地方不小啊
现在看来
我眼花 看错了
/蹲墙根
加油!我願意為好內容付錢給真正的創作者。
希望老師這樣一種痛心疾首、苦口婆心、“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呐喊,能被多一點人聽到、聽懂、並付諸相應的行動。
據「書香兩岸」編輯說
這期專欄得到不少好評
可能傳統內容出版人心有戚戚吧
啊,這樣的反饋真令人又感動又欣慰!
但數位產業的人應該會很想罵我老頑固吧
愿您这期的内容能引起台湾相关部门得到真正的重视,并能对台湾本地的[内容生产者]带来实实在在的益处。
台湾是个相对民主的地界,相信台湾的内容生产者们是能有所期待的。
真的用心良苦,
用近兩個小時對不足200人聽眾的講座討論,
獲得的反饋却有些不盡人意,哭笑不得,
台灣人在很奢侈的受益著自己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
我們在很廉價的使用着網絡資源(此刻確羞愧難當),
感覺整個這時代都在做著急功近利的事,
而內地對於版權的漠視是否之於台灣也會殃及池魚,
支持您作為一位文創業者對整個社會「注意力」的吶喊,
堅持真善美的頑固就是對真善美最好的詮釋。
九樓的TK說的真好;…..去年開始在大陸逛網路,一堆免費的網站,品質好數量多,多到會在PC前發呆,看什麼好呢。有點不懂,怎麼這麼廉價,只能認為,大概要推銷硬體吧。
其實現在的文創產業在TW,有人認為是文化創傷產業。就是大企業投入大資金,結合文創產業,坑殺小型一點的小商家、小企業。….。
有才藝的創作者,是否很有機會,可以和大型企業合作,為者為小型企業努力。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