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兩岸專欄:你有顆「數位閱讀腦」嗎?

我喜歡閱讀,每年花在實體或網路的閱讀時數和作品數,不管在台灣總人口或華語地區總人口,應該可以擠進前面百分之一行列。但在數位世界中,我還不夠快;或者,更精確地說,我還被「嫌」不夠快。

奧多比台灣分公司銷售技術顧問夏榮慶,在一篇部落格文章中說:「科技產業走向倍數發展不僅是這兩年的事,主流關鍵技術的變革、市場趨勢的改變,往往以季、甚至以月作單位。這種節奏對於出版社、雜誌社等傳統產業來說,卻是無法想像的快。」

「當時代走向數位出版,腳步僅會越來越快,等待時機成熟,想要後來居上的可能也只會越來越小。出版業者若是改變不了節奏,或許未來數位出版機制成熟時也難以翻盤,因為它們所面對的不會是過去紙本出版的競爭者,而是另一批具有數位基因的內容產出者。」

我當然知道他在提醒、警示的是傳統出版業者,也就是〈書香兩岸〉雜誌的主要目標群。站在科技這一端,肯定覺得上游的內容供應商食古不化,作者裹足不前,律師和版權專家專門找麻煩;而讀者,使用行為跟不上市場技術可以達到的境界,數位付費閱讀的市場組態,遠遠夠不上商人的預期。

尤其,在華人地區、在漢字生活圈,所謂的付費數位閱讀,依然是個謎。而只要不屬於科技業這邊陣營,都被視為是遠遠追不上科技變化的一群。

儘管不算任一陣營的「從業人員」,但我完全可以體會兩撥人馬的各自心結,或者,信奉的主張。對於科技人或科技樂觀主義者不斷強調的商機(儘管在傳統業者聽來簡直更像「威脅」)之外,更注意他們近來喜歡從「認知」與「心理」等思考與行為模式,和批評者更深一層交手。

那篇頗為轟動的「谷歌把我們變笨了嗎?」文章中,引述心理發展學專家瑪莉安‧沃夫(Maryanne Wolf)說:「人類的大腦並非由我們讀了什麼,而是由我們如何閱讀來型塑。」無疑是相當具代表性的亮點事件。

任何內容的數位化,真的不只是方便,還型塑我們的大腦?人類若一旦被科技改變了大腦,所謂「商機」,在我眼中已經變得次要,我們不該更關心網路科技如何影響我們的教育、社會、政治、文化?

現在討論數位產業,除了少數教育專家、科技哲學家或其他人文學者,有過一些對人性、心靈、思考習慣的擔憂與抨擊,幾乎少有人關心「媒體型塑大腦」這一塊,就算以上這些寥若晨星的異議,通常也會被科技產業界、科技創投界、科技媒體界重磅反轟回去。

是啊,數位就是王道、當道,誰能出言阻止?多數業者,誰敢自曝「老古板」心態?就算跟不上或決定不跟,也很少會公開表態。

回想蘇格拉底曾擔心書寫文字會傷害真正的思考與記憶,「他們將停止運用記憶而變得健忘」、「他們會被視為博學多聞,其實在多數領域仍相當無知」、「他們將充滿自負的假聰明,而不是真智慧。」多麼古典(但未必正確)的悲嘆;現在的學者則擔心人類受到新一波數位化媒介的損傷。

老化問題專家蓋瑞‧斯莫爾(Gary Small)提出:「高科技革命讓我們陷入『持續性局部關注』(continuous partial attention)狀態。」並強調這「不能與『同時處理多重任務』(multitasking)混為一談。」

因為索妮雅‧魯比安(Sonia Lupien)研究發現,自尊心與腦內「海馬迴」的大小成正比。蓋瑞‧斯莫爾進而指出,「人們一旦習慣這種『時時刻刻上網』」狀態,就會熱終於永不間斷的連線;這樣可以滿足他們的自尊心和自我價值感。」

所以,我們保持連線,知道一堆朋友動態,猛刷屏(當然不是看長篇大論深度文章而只是看新聞或臉書、微博),增大了我們的海馬迴,卻未必發展出真正的多工,更不要說長智慧?

畢竟,某個年紀以上的人還經過紙本閱讀與書寫的年代,不管看報紙雜誌書籍,甚至自己手寫日記、記事本,我們再怎麼數位化,但仍保有之前大腦神經元在實體文化階段習得的記憶和技巧。

真正的實驗(與考驗),要在更後面一代中才能看出長期影響。那些從出生就被電腦和網路包圍的世代,從稚齡就拿著爸媽手機與平板電腦打遊戲的一群(他們一旦看到傳統童書,會不自覺用手指戳著、揮著,疑惑頁面怎麼不動?)。他們才真正自然而然形成現在科技樂觀主義者呼籲的「數位閱讀腦」;還不只是「數位閱讀腦」,還變成「數位創作腦」、「數位表達腦」。

但那時,他們還能與我們傳統腦比對嗎?他們的認知空間裡,還覺得這是一個問題嗎?對於不存在的東西,已經質變的腦要如何「羨慕嫉妒恨」?我很好奇。

在〈書香兩岸專欄:你有顆「數位閱讀腦」嗎?〉中有 0 則留言

  1. 我覺得現在就有點退化
    比如文字
    現在寫了少了
    有時候腦子裏想著那個字
    卻半天寫不出來了
    那感覺太可怕
    會講出來會打字出來
    寫不出來
    -.-

  2. 寫新生代被電腦包圍的狀態好傳神
    用觸屏戳習慣了,哪哪都習慣上手劃拉
    我現在也是提筆忘字,打打字還行
    連說話都說不囫圇了,嚴重退化ING

  3. 回答你最後面的問題.
    就是和真實存在的東西,表現出同樣的「羨慕嫉妒恨」.因為此中關鍵的並不是東西的存在形式或者東西本身,而是東西對於擁有者的主觀價值及擁有者本人的佔有慾,後兩者恆古不變.

  4. 互联网能改变主要是阅读者的习惯;但喜读什么样的内容却和传统出版物并无太大区别。比如:平时爱读穿越体书的和爱读名著的受众并不会因数位的到来改变多少。但对日常早已习惯浅阅读的大众来说,数位内容的日益简单化无疑是越来越放大了、助长了这种阅读方式。
    比如联想到这篇长文,在目前的点击率中,有多少数位读者是从头到尾用心读完的?而这文在[书香两岸]这本传统杂志中,又有多少读者是从头到尾用心读完的?
    而对于从小就开始接受数位读的新生代人,我好奇日后的这[数位表达脑]和[数位创作脑]在现实中的真正表现方式又会以什么样子呈现而扩大呢?难道就只是在彼此日常交谈中,偶会听到的那些当下网路流行语吗?
    PS.您这文写的是很有深度的,感觉一般读者难细品呀!XD!自觉得需要反复读多遍,才能很好的理解和思考文中的诸多观点。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