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建全基金會2011年10月份在台北敏隆講堂舉辦的一場講座題目,吸引了我:「從工業革命到農業革命:21世紀的大趨勢」
過去,我們都認為從農業到工業到資訊革命,是一系列歷史的正向發展過程,但現在環境、農業、能源、甚至經濟專家們,呼籲我們善待地球之餘,該好好想想生養我們的食物政策,該往哪裡走?
顯然,小時候讀過的科幻漫畫,那種人只需要快樂的吃幾顆藥丸就能過活的「美好未來」並不存在,甚至,已不成為嚮往。
反觀書市,大量出現「當農夫」、「有機蔬果」、「田園樂」之類的「樂活」主題,當然也有《糧食危機關鍵報告》、《糧食爭奪戰》、《地球‧地殏》、《誰說經濟一定要成長?》這類探討發展政策與全球變遷的硬書。
除了城裡人蒔花種菜的風雅,能源議題更成為再造「農村革命」的焦點。如同這場講座文案所言:「繼發明蒸氣機,發明電腦之後,新能源的開發將是一次新的工業革命,但是,這一次不再是工業界的獨角戲,生物能源(Bioenergy),又稱生質能源(Biomass Energy),將異軍突起,纖維素酒精、生質柴油、沼氣,已經悄悄進入新能源的主流。」
是不是主流我不確定,這場革命的勢頭,似乎還遠不如數位內容革命蠶食鯨吞傳統內容世界來得飆猛,但,我很確定肚子都吃不飽的時候,很難談文化藝術的大規模發展。
問題在於,這世界上很少事情是「均質」的,人均GDP在個人主觀上是沒有多少意義的。所以,這世界上糧食飲水再缺乏,有財權勢的人與國家還是會晚一點餓死,還是會消耗並囤積多一些資源。
當然,也可能供養得起多一些藝術。
一如埃及法老時期,你管過他人均GDP嗎?他依然可以舉國之力,創建金字塔這類震鑠古今的「藝術」。
如果吃食這麼普遍性的需求都沒有真正「平」的世界。藝術,這身外之物、非民生必需品,「與現實脫勾」毋寧是非常自然,甚至,可以毫不帶貶意。
閱讀《無限的網:草間彌生自傳》(台灣木馬文化繁中版),她在批評日本不如歐美重視當代藝術,在2001年才有「橫濱三年展」這樣第一個大型國際當代藝術展時,說出我認為石破天驚的一句話:「藝術乃非常之事。」
所謂「非常」,你可以解讀為「不是日常」,也可以解讀為「遠超出日常」,當然,要當得起後者的說法,得看那些藝術有多深刻的內涵,足以刺破尋常人生的虛偽與淺薄,給我們當頭棒喝。
但,身為一個鼎鼎大名且持續創新的藝術家,草間彌生當然牢牢抱持「藝術乃非常之事」這個信念。但社會怎麼回看這個信念?用哪些現實條件去回應?又是應該留給社會去決定的事,而不是藝術家說了算。
草間彌生可以期許「橫濱三年展」:「別說三年舉辦一次,我甚至希望這種活動可以年年舉辦。」但文創活動的主辦單位,總是複雜的利益集合體,甚至牽扯政策與政商關係,莫說現在管理學上有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關鍵績效指標」,只打算盤的年代,也還是要評估成本效益。
為拍攝台灣有史以來最大投資的電影「賽德克‧巴萊」,借錢周轉吃盡苦頭的魏德聖導演,在經歷無數金主每次在找他「當面聊聊」後,回以「要再評估」,忍不住在新書《導演‧巴萊》吐槽:「聊過以後再跟我說可能沒辦法,這是為什麼?」「電影投資這東西是你們一輩子都評估不出來的!」
但,我們哪個人或公司去跟「客戶」(還不是「債主」)提案時,不是得等對方「評估」?提案的結果選項,除了「過關」當然也包括「碰壁」。哪有可能是「你得保證答應我,才跟你求婚」?
眾多藝術家可能沒上過班,不知道企業可產生的正面與負面威力,但畢竟這社會上的多數人,包括「文創產業經營者」,也還得都按資本主義的投資、管理、會計原則在運作。大的創投或金融控股公司,可並不能像徐若瑄、黃立成那樣據說二話不說義助魏德聖3500萬元和1000萬元新台幣去「發薪水」。
當代藝術家希望年年有、月月有、甚至天天有展出、討論、競賽、甚至交易,但我前陣子去了第十八屆「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兩個半小時密集看到幾十家畫廊、藝術中心或個體戶藝術家的幾百件風格、品質不一的作品,忍不住都要感覺「審美疲憊」、「藝術爆炸」了。
藝術乃「非常之事」,對尋常百姓,飽食終日,畢竟難以消化。
每一项艺术文创在当下都是脱离不了资金的供给。如果一项不能带来多少经济利益的东西的确很难在世人面前露面的。而与普通大众,艺术更是[非常之事]。纵使是一个对艺术非常痴迷之人,相信艺术都基本是排在温饱之后的东西。而于那些本就对艺术并无什么感觉的人来说,无论富与穷,更会认为其是非常之事。哪天兴致来了,就去逛一逛,全当兜风。
很希望乐融哥能写些对于有关经济财经内容方面的文章。呵呵!因为有时候看一些所谓经济学家所写的相关内容,觉得似乎没有什么能让人信服的东西。
「藝術乃「非常之事」,對尋常百姓,飽食終日,畢竟難以消化。」
是啊
物質滿足了,才想精神的吧
普通大眾如果飯都吃不飽了
哪有心思想藝術啊
◑﹏◐
「文窮而後工」可是古語
「貧窮劇場」曾是劇種
「工農兵文學」曾是主流
曲高和寡也是常態,老師別太郁悶了。
《書香兩岸》看起來還蠻有質感的,決定關注支持。
艺术与经济现在的密切度感觉真是太近了。
前不久去看了一位出生台湾旅居美国30年的山水画家的画展,名叫宋大勇。发现展区观者寥寥,十分冷清。特别是我进去的那一刻,竟还被守门的,咤异问到:“你是来干什么的?”我答:看画展。对方似恍然:“噢。那快进来吧”。进去后,每副作品边显眼的画价,让我感觉这个画展的目的很像是卖画。几位承办方工作人员还不停的打电话给他们的朋友:“我们这里有个画展,明天就要结束了,你有时间过来看一下吧,或许有你想收藏的画品呢”。挂完电话,只听那位工作人员情绪低落的对其他几位同事说,电话那边的朋友说明天不想过来,因为对此类画品没兴趣。
是曲高?还是什么原因?也许单纯的赏画在长时间都注定是件非常之事。
老師的這篇文章,內容好多。
我反複讀了多次,才慢慢捕捉到其中心思想,才逐漸領會老師到底是在對什麽人苦口婆心、語重心長,才依稀明白爲什麽老師要在回複處提到古語“文窮而後工”。老師也真是用心良苦。
慚愧的是,我還是沒看出「貧窮劇場」與「工農兵文學」跟本文的聯系,老師可以再多多指點一下嗎?謝謝。
艺术要源于最朴质的生活才能具有更广泛更牢固的根基.深挖艺术的潜质,使之反朴归真。
默默
那都是大題目
你有機會看到相關資料再研究回來吧
我也沒力氣多寫
是啊。有时看到乐融哥每天思考这么多问题的同时还要与我们做说明解答,真是觉得乐融哥太累了。换了我,脑子都要爆掉了。所以有时想想,人能活得轻松些,少些思考,多些安静不是很好吗?呵呵!
乐融哥真该放松放松,否则睡眠质量会更不好的。静静地听听雨声,这种感觉在夜晚我觉得很好。
乐融哥这个免费全能尽心尽力的老师,真是被网路上这帮学生弄得“苦不堪言”了吧。哈!开个小玩笑,愿您看后能开怀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