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人子》和《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

音樂吹復古,連文學也懷舊。為了參加「我們都是看小說長大的」座談會,翻出書櫃裡的《人子》和《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

好小說太多,一開始我就放棄推薦翻譯的世界名著,單鎖定高中和大學時期影響我較深的鹿橋、張愛玲和蘇偉貞等幾個中文作家來談。但當最後被要求再縮小為只選兩本的時候,我突然放棄了鹿橋最暢銷的《未央歌》而選了《人子》,同時改讓香港女作家西西出線。

翻開版權頁,《人子》民國六十三年出版,我買的是六十八年版,顯然是高二暑假讀完《未央歌》迷上鹿橋先生而續讀的;而《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則是西西勇奪聯合報短篇小說講首獎後引進台灣的第一本作品,民國七十三年初版,我算是第一批她的愛好者吧。

對鹿橋,著迷的不在技巧或主題,而是他的東方歷史美學,從西南聯大的學生故事《未央歌》已可見青年鹿橋對人生與時代永不言灰的抱負與識見,時至中晚年寓言之作《人子》則更見揉合文史哲的靈覺領悟。

為了他描繪的美善境界,我對考大學多了一份憧憬。雖然相信許多台灣讀《未央歌》長大的四、五年級生,也曾在自己走進大學後夢想破碎,發現校園既沒有藺燕梅,自己也不夠格當小童。

但我畢竟曾做過傻事,像對一位名師或父兄般,以鹿橋為對象殷殷寫了一年的書信筆記,高三畢業後輾轉託中國時報人間副刊轉交給他。

多年後聽到台大學生黃舒駿因出版首張專輯「未央歌」,蒙鹿橋先生在美國自宅接待作客,我還無限吃味悵然。

至於西西,這個曾做過老師的隱士作家,讓我在初入社會後連續買了她好幾年的作品,卻從沒有想見上一面。反而很願意隔著遠遠地看她的奇想世界。

西西在台灣的處女作,一出手就是選擇一個為死人化妝的女子當主角,大概已可透露她往後的特立風格。冷冽奇幻,但姿態絕對謙卑;世故無比,卻筆調永遠年輕。常以第一人稱如童話或散文娓娓道來,明明引人入勝,卻經常不在乎高潮設計,如頑童般讓情節戛然而止。

更重要的是她廣讀拉美與東歐文學,所以文字質地總有一種中文著作少見的超現實想像空間,卻在骨子裡還是華人的、女性的觀照。如果說後來台灣讀者瘋狂嗜讀的村上春樹是「和魂洋裝」,西西的小說大概也可以稱作「華魂洋裝」。

她和鹿橋年歲、資歷和影響力當然有些差距,但在我心中都有一種「人如其文」的藝術家精采情懷。兩個人都沒有遇到作家得推銷自己商品的年代,都澹然處世,獨享作品成就後的知音或孤寂,兩個人其實都低調,西西應該是更避世而忻忻然於自己小生活的。

二十一世紀,我很久沒有重讀這兩個人的書了。甚至在大學時我就一度轉成崇拜同樣有些東方美學哲思色彩的胡蘭成,連文筆一度也變得裝腔作勢山河歲月起來。現實中鹿橋前些年已過世,已過耳順之年的西西出版量也少了。有更多後設或魔幻小說佔據了新一代媒體和讀者眼光,但我捧讀起這兩本舊書,還是溫熱感動起來。

(2003.12.15)

在〈回味《人子》和《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中有 0 則留言

  1. 「以鹿橋為對象殷殷寫了一年的書信筆記」
    「我還無限吃味悵然」
    文字的力量是心靈的共鳴,靈魂的回音,
    讓我們對作家有種莫名的親近感。
    「至於西西,很願意隔著遠遠地看她的奇想世界」
    在您的書中已經感受到那時的您對於西西作品的欣賞了,
    「西西的小說大概也可以稱作「華魂洋裝」
    一定會拜讀,謝謝介紹分享兩位澹然處世,
    獨享作品成就後的知音或孤寂的作家。

  2. 那些年老師看過的書
    《未央歌》我是先知道這歌
    才知道這書的
    發現這書真火啊
    好像對很多人影響很大
    火熱的歲月
    老師還寫了一年的書信筆記
    現在能讓老師溫熱感動的不多了吧
    🙂

  3. 他有看到
    不是直接回我
    而是在另篇文章中提到
    其實我是不願意收到別人寫的日記啦
    將心比心
    那時還是太年少輕狂了

  4. 鹿桥先生看到了,您挺幸运啊。呵呵!
    虽然当事人不愿收到FANS们写给自己的东西的状况居多,但您当时的这做法可是完全能让当事人理解的呀。给名人、偶像写信的事情历来都不是什么出格的事,而且历来都不少,不是吗?XD!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