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樂融關注90:在倫敦聽PROMS(倫敦夏季逍遙音樂季)

【FT中文網7月27日】

每年七月中旬到九月初,綿延八個禮拜。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的巨型圓頂下,每年連軸上演九十場到一百場音樂會,多為古典曲目。

到今年,Proms已是第117年。首場音樂會,是在維多利亞女王執政的1895年,是在高雲花園(Covent Garden)的女皇音樂廳(Queen’s Hall)。首任指揮是年僅26歲、脾氣很臭的大鬍子伍德爵士(Henry Wood)。他曾創下一小時弄斷三根指揮棒的世界紀錄。他性情急躁,卻極有耐力,一路指揮Proms,年復一年,長達半個世紀。

下個早班,靜靜排隊,讀份報紙,毫不愧疚地浪費一兩個小時。這種自作自受,倒也不無另一種滿足與美感。如果說,意大利人不放下手上東西騰空兩手就無法給陌人指路,老派英國人若不是莊嚴地排隊,生命和秩序又如何維系?在Proms,花上5英鎊,就能聽上一場柏林愛樂、喬治索爾蒂、祖賓梅塔、拜倫伯伊姆或馬友友! 這等好事, 天底下大概唯有倫敦才能賜予吧!

19世紀末,Proms創始人的初衷是想把藍領的勞工階層逐漸帶入音樂廳,培養聆聽古典音樂的耳朵。倫敦城裡,諸多有名的音樂廳裡,只有阿爾伯特音樂廳的璀璨穹頂下,同時坐著白領和藍領兩個階層,以及真正懂音樂的與喜歡聽音樂的。無論皇家歌劇院(Royal Opera House)、芭比肯中心 (Barbican Centre)、還是南岸中心 (South Bank)還是最出名的獨奏廳Cadogan Hall和Wigmore Hall, 那裡的觀眾,幾乎清一色白領和中產階級。對培育大眾的音樂素養,英國的文化精英內心是很矛盾的。

我曾在那裡遇到一位德國老太。她告訴我,她第一次來倫敦聽Proms,是六十年代中葉,還是學生。迄今已整整聽了近30年。Proms就是她所有的年假。每年夏日,她自駕一輛破舊的房車,從德國趕來,擺渡過英吉利海峽到倫敦。她在海德公園附近找個固定的地方泊車,每晚準時在Proms報到。散場後,步行回房車過夜。

(張力奮:「在倫敦聽PROMS」)

評:跟著細品具有歷史感的本文,看到英國人的優雅與放鬆,看到德國人展現同樣對古典音樂的熱愛,更看到堅持的力量。

奧運把倫敦再次聚焦在世人眼前,但其實一個城市的偉大與豐富,真的需要日復一日的積澱與實踐。

在〈陳樂融關注90:在倫敦聽PROMS(倫敦夏季逍遙音樂季)〉中有 0 則留言

  1. 倫敦奧運會讓我們看到了差距,
    這種差距是無論如何也無法趕超的,
    究其原因看這篇關注就可見一斑了。
    「一個國家甚麼樣,不用看數據,
    只要看一個最普通的人呈現的狀態,
    他怎麼穿,怎麼笑,怎麼表達。
    有錢改不了氣質,精神自由和意識獨立才是真正差距所在,
    縮短此差距的時間遠比綜合國力趕超長得多,或永遠趕不上」

  2. 无论是英国还是德国,发达国家是如何铸成的?发达之处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聆听小小的一场古典音乐会所带给我们的启示、深思、反醒、行动,也许是我们几个世纪都不能较好搭乘上的舒适列车。
    我很喜欢这届奥运会的开幕式,自觉其形式和内容在展示英伦传统风情的同时,也将英国近现代在全世界很有影响力的流行元素让各国的观众都能理解其中,感受其中,融入其中。这次的开幕式是花小钱办大事现特色享快乐的典范啊。XD!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