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忠在首場有個「美麗的誤會」,這第五場並非流行音樂的專場文化論壇。很可惜,也很悲哀。
從「影視音國際網路」這標題到主辦方準備的題綱,除了想談流行音樂,還要談運用流行音樂這「軟件」的電視綜藝、偶像劇平台。
但,流行音樂與影視的結合,是另一個話題。流行音樂並非只是別的媒體(不管新舊)的軟體,它自己本身是很大、很複雜的「出版+展演」的產業,本身有上游(創作、演唱、演奏、編曲、錄音、教育等)、中游(出版、發行、宣傳、商業演出、版權管理、周邊商品等)、下游(店頭、網絡及電信銷售、KTV、伴唱機等),還有異業結合(電視綜藝節目、電視音樂節目、電視劇、電影、廣告、音樂劇、藝人潮店、演出經紀公司、演出場地商、演出設備商、錄音室、音樂訓練中心、售票系統等)。
這麼複雜的行業,偏偏只把它視為電視這「載具」的內容物,可見在文化部心中,「流行音樂」竟比「獨立書店」還不值得專場深談?
尤其還不管台灣本地的發展環境,直接跳到要把「承載流行音樂的電視劇、綜藝節目」外銷海外,當成主選項,簡直有點吃流行音樂界一家老小的豆腐!
因有宣布停業的「地下社會」Live House老闆何東洪(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帶隊陳情,打亂原訂論壇題綱、程序,龍部長禮讓何東洪先發言,並讓台北市文化局局長劉維公澄清不會讓都市發展中出現「淨化運動」,會全力從地方與中央的法律面協助解決,保留台灣的原生音樂魅力。
黃舒駿回顧歷史,認為台灣可以造成明星,但已很難有機會產生「吻別」、「姊妹」這樣的歌曲。台灣過去的領先,讓一個在本地專心做音樂的人也有機會名揚大中華地區、甚至成為「國際巨星」。
陳勇志肯定台灣流行音樂仍比電視節目、電影更領先大陸,反對韓國扶植娛樂工業「集團化」、「侵略式」的作法,信仰「散發」而非「進攻」,也不期待政府特別「管理」業界。
和王偉忠儼然成為電視界「兩大門派」的薛聖棻和近年表現亮眼、強勢的三立電視台行銷副總張正芬,都專談電視的甘苦與重要。
正芬用ppt介紹韓劇、陸劇和華劇消長,直接建議政府:放寬置入性行銷(讓戲劇容易找錢);外交部駐外單位協助行銷華劇,在當地電視台下廣告(協助業者好賣片);比照大陸、韓國黃金時段限播外來劇(直接保護鼓勵本土製作)。
聽得出龍部長聲音有些沙啞,看來連續數週的籌備、會前會、主持論壇真辛苦了。
但在部長和與談人的互動時間,談電視劇外銷多,且切中要害;談流行音樂部分少,而且失焦。
比如部長以K-pop為例,問五月天的老闆:「五月天為什麼還沒有深入、進入國際市場?」真的讓我傻眼。
換個問題,台灣作家的中文書、中文作家(如果未經翻譯),為什麼沒有打入美國、歐洲書市,暢銷全球,獲得西方重要媒體報導、讀者追捧?
歌曲雖有旋律和編曲,但表達思想的語言還是障礙。這跟電視節目外銷後可以改配音或上字幕,有最簡單的本質的不同。
全球都在多多少少聽美國歌,固然因美國藝人和歌曲能量夠強,但基礎在於英文通行全球,美國國力打造的「美國品牌」光環,甚至夠吸引聽不懂英文、只要聽聲音、看MV畫面的人。
不要談進軍美國告示牌排行榜、日本公信排行榜了,台灣若能讓歌手、樂手、詞曲作者好好在本地賺到錢,稍微幸運地,在中國大陸、東南亞、東北亞、紐澳、北美、歐洲的華人圈,賺到錢。那已經是祖上保佑。能吃到這麼大的市場,對大多數人來說,已經是黃舒駿定義的「國際等級」市場(而不必然是歐美定義的「國際市場」)。
期待五月天打入歐美,是一種標準,但部長接著提到「閩南語也應該是個國際市場」,又用了另個標準。到底我們在談分佈在各國操華語(包含普通話與方言)的華人,就叫做「國際市場」,還是非要讓「非華人(還最好是白種人)也喜歡、也購買」才叫做「國際市場」?
舒駿談到福建省「東南衛視」主辦的閩南語歌唱大賽,選手百分百都選唱台灣生產的台語(大陸只能稱閩南語、台灣現在很多場合也改稱河洛語)歌曲,這對大陸來說僅屬「區域型方言活動」,卻能讓龍部長眼睛一亮,甚至成為後來文化部對整場論壇新聞稿的重點:
「龍應台提出了『閔南語文化是台灣文化主流,將以期許台灣能夠成為全球閔南語文化的輸出基地』立場,要為台灣閩南語影視音市場的進行全面開拓,透過多方管道建立台灣文化獨特國際競爭力的決心。」
閩南語、台語、河洛語(和客語、原住民語)的音樂需當然要扶植、推廣,但不顧產值更大、從業人員更多、對全球華人影響輻射力度更強的「國語歌曲」目前方方面面的挑戰,單挑一個「閩南語文化輸出基地」當概念,有點危險。
希望這只是幕僚撰寫新聞稿的個人側重,而非文化部對流行音樂產業「政治正確式」的「見獵心喜」。因為,施政絕對該有優先順序。
電視和流行音樂產業,對龍部長個人或許是初體驗,但對這兩大行業來說,歷年對政府表達的各種改革倡議,已經很多很多了;現在的影視音司長、局長也都是新聞局直接轉調,業務並沒有斷層。
一言以蔽之,文化部還是要加油了!
【附錄】
看「論壇實況影片」
看「會議提問彙整表」
文化部第一階段「2012文化國是論壇」
第五場:韓流、陸流、華流、台流—如何建立臺灣的影視音國際網絡 ?
時間:2012.07.19 1400-1700
地點:華山1914文創園區中3館拱廳
主持人:龍應台
與談人:
陳勇志(相信音樂董事長)
黃舒駿(蝴蝶效應工作室負責人)
張正芬(三立電視臺副總經理)
薛聖棻(三鳳公司負責人)
「五月天為什麼還沒有深入、進入國際市場?」
這問題問的……
都加油吧
看来流行歌曲现在在台也失宠了:不景气所以没地位?
龙应台真的有点天真还是可爱:东南卫视的[闽南语歌曲大赛]是否让她以为这是台湾之光光照大陆?所以如此兴奋!XD!
P.S.最近我听到的最入耳的新歌就是Celine Dion的Parler à mon père.虽然听不懂词意(只知是首她表达父爱的歌),但这歌的音乐和她的歌声已完全让我沉醉。
二樓:
剛好相反
龍部長聽到覺得怎麼被大陸「搶」去主辦?
所以不是很興奮,是有點不平
以及婉轉地,對怎麼流行音樂界沒有拿下這個重責大任的話語權,有些批評與期許?
華人的流行音樂,主流永遠得是國語啊,
我想如果說粵語歌大多人比較接受,
那是因為當年實在太多的經典詞曲,
我們已經瞭解了粵語歌詞的基本發音做基礎,
時至今日的流行音樂,閩南語若要國際化實在有點危險,
作為台灣的官方注重閩南語的保護、扶持、推廣固然可喜,
但是日漸衰退的國語流行音樂更要重視,不能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如您文中所講,我們的華語歌曲能在整個華人圈里有強大的輻射力以及穩固的市場份額已屬不易。
據我所知現在的九零后零零后們都比較熱衷聽唱英文歌曲了。
記得馬英九民國百年的致辭演講就講到了台灣的流行音樂,
提到台灣不可能不提台灣的流行音樂,
文化部要加油啊,我們國語歌曲加油!
我最近在听ADELE,真好听啊~
噢,原来是这样.那龙部长是否要在两岸举办个声势浩大的台语歌曲大赛来呢?呵呵!如果台湾流行音乐日后发展的真将台语作为主基调的话,那华语流行乐坛真是悲伤了:因为我们可是大大的听不懂呀.
我對’流行’音樂是非常感冒,尤其是僅靠 ‘auto tune’的’歌星’ 是無法唱live.這就是’ show’與’concert’的區別.
Good luck.
我身邊即使比較喜歡音樂喜歡聽歌的人
也並不是人人都知道或者喜歡五月天的
打入國際市場首先在華人市場普遍認知認可
五月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我根本不覺得
五月天阿妹蔡依林王力宏周杰倫需要西方人的認可
印度巴西奧地利的歌手
如果沒有打入美國就不算個成功巨星嗎?
連做生意的「相信音樂」老董都懂得穩紮穩打
反倒一做了官就最會好大喜功?
是啊,贊同您說的
我們有自己的文化和自己強大的市場
凡事做到穩紮穩打,著眼現實
在本土、本文化圈的成功就是成就啊
我無法理解資源放在台語,華語,或其他方言歌曲必造成排擠效應的論點…我從小長大的背景可是多語並存,最棒的一些作品也是在百花齊放的狀況下互相激盪,一個接一個誕生.反而無聊平板的歌多是淨化純華語歌…連穿插一些English也要被官方碎碎唸…
不過,歌手再怎麼會比賽,台灣的歌手總是讓人感到;身虛俱皮。像是:選秀節目出來的歌手,沒幾個真正叫好又賣座!像是:林有嘉、楊宗緯、周定緯、葉瑋庭、神木與瞳….似乎都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尤其是:林宥嘉,三張專輯的歌,竟無一首適合他聲線的。又或著是:周定緯、葉瑋庭也…只能傻等著:永不靠譜的”時來運轉”繼續──坐吃山空,走入歷史山洞。當繁華褪盡,而這一切皆不過是:烽火之後的飄渺。相較之下;小胖可就風光了,原本已經銷聲匿跡的他,憑藉赴日參加綜藝節目──關8比賽中的卡拉ok對決,一鳴驚人,成為一場索價不斐,百萬日幣的台灣之光。那麼,周定緯、葉瑋庭…等,又為啥遲遲無法,走出台灣並踏入國際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