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樂融關注99:需要「照顧」的台灣社會

台大政治系教授石之瑜在中國時報發表的「值得照顧的 豈止本土博士」一文,精闢諷刺的讓我笑壞了。

以前好像沒注意到石教授如此黑色幽默。

我常常說:台灣社會到底是要走大政府還是小政府,是要走共產社會福利或者自由市場經濟?

人民是想當自我負責也為他人負責的現代公民,還是只想當有父母官奶大(並慣性魚肉)的傳統老百姓?

當然世界上的貓不止黑貓白貓那麼二分,這裡只是講一個大觀念,因為中國文明很喜歡含混含糊,我們習焉不察這種文化裡的某些弊病,也常常在要求政府與社會時變得相當奸巧。

社會上很多行業與階層的缺本來有限,如果為了照顧本土博士,建議公立學校退休的已經拿了退休金,不宜去私校再授課;石之瑜就建議不如原本屆齡退休者不得延期,早點讓出位子給新的教員;有職業的不宜進入研究所,佔去那些拖延進入職場的大學畢業生的缺。

甚至再探源頭,為何供過於求仍量產本土博士,因為「儘管學校並無能力培養,但為幫助世界競爭力不足的若干角逐者提高世界排名,教育當局特別照顧而提高其博士比例。」

「同理,私校要提升排名,也要靠增加博士生比例。因為本土博士生幫助缺乏競爭力的教授做研究、寫論文、用他們名字來發表,他們才能在日益競爭的評鑑制度下勉以為繼。」

最後還一路戳到了台灣人才出走的痛腳:「大陸教育體制現在不但招收台灣學生,也聘雇台灣教師,都幫助台灣空出更多缺。有人擔心大陸把強者挖走,可是挖走不就多一個缺嗎?基於照顧競爭力不足的本土博士,應鼓勵能往外發展者快走,離開愈多,對本土博士照顧就愈好。」

順著這個邏輯,其實還可以寫更多篇有關各行各業的諷刺文,反正,前提還是:如果供過於求,我們到底想怎麼樣?如果一個系統不能人盡其才,我們該檢討個體還是環境?或者,個體與環境的心理關係與對價關係

如果一個人的才能、慾望,對應於他的時代、他的環境供過於求,究竟該如何?

如果地球上其他生物(或居高臨下的外星人)覺得:地球上的人,也供過於求呢?

這些豈是區區一個政府所能回答。

在〈陳樂融關注99:需要「照顧」的台灣社會〉中有 0 則留言

  1. 辣評人才供需,人盡其才&供過於求
    「地球上的人,也供過於求呢?」
    所以外太空向來使地球人上下求索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