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評]《少年法庭》:走極端的正義復仇女神

看完韓劇《少年法庭》第一季,題材新是新,人設也鮮明,但太鮮明而顯刻意。非要把女主角沈恩錫(金憓秀飾演)刻畫成一個走極端的正義復仇女神,每場戲、每句話都有如悲劇英雄的道德宣言。

她厭惡少年犯,認為不能讓少年犯逍遙法外,因為她不相信他們會悔改,這是偏激一;她厭惡少年犯,卻又在最後一集對延和集體性侵案件加害人首腦白度炫,發表一篇受重傷後仍慷慨陳詞到不合時宜的演說,質疑他為何不能把握社會在他11歲給過他的豁免窗口,努力變成一個好人?這是偏激二。

然後又質疑與她價值觀不同的法匠部長羅瑾熙,認為她不帶情感的主張速審速決是三分鐘法官,無法給少年犯與監護人足夠的道德譴責與法令威懾,而忘了,就算每個法官以雷霆之姿演說三十分鐘,又是否真能讓罪犯懺悔流涕認罪改過?這是偏激三。

這個悲劇英雄有很多自打嘴巴處。連生活待人的不近人情,也是編導刻意要塑造的正義急先鋒,以榮耀法律為上天旨意,相信法律嚴苛就能改變人性。我建議她更適合轉去當檢察官或警察。

天底下,沒有這麼簡單的事。她想維護的正義,不只在少年法庭難以實現,在成人世界同樣到處吃癟。單單東亞文明圈,儒家、法家、道家、佛家對這些問題的激烈交鋒早已太多,聖經與西方偉大法典也都沒少說。

但看看近期《惡血》(Bad Blood)、《Tinder 大騙徒》(The Tinder Swindler)、《創造安娜》(Inventing Anna)連續幾部戲劇作品的賣座和討論,都證明了,這世上不僅僅是很多少年犯怙惡不悛(ㄏㄨˋ ㄜˋ ㄅㄨˋ ㄑㄩㄢ),成年犯依然如此。

不只是被判感化輔導的少年犯逃過懲罰,很多隨後在社會體系中照樣沉淪,更多成年犯即便坐了牢罰了款倒了公司失去名譽,仍可在短短刑期後東山再起,因為惡名也是名,醜事也是流量,能在21世紀利用網路世界的庸俗與大眾的集體墮落,繼續吃香喝辣,甚至攏絡一批教徒振振有詞幫其辯護文飾。

火速簽下冒充珠寶商二代的愛情騙子 Shimon Hayut的好萊塢經紀公司老闆 Gina Rodriguez不就說:「我為 Netflix 的《Tinder大騙徒》而著迷,因為我看到全世界最傑出的銷售員。」是啊,你跟他一樣厚臉皮,以為騙得到就是才能,你管我大騙小騙。

這案件如換成沈恩錫法官,她會怎麼說?現在場景不是法庭了,法律已走完它的侷限過場,沈法官咬牙切齒再來一番道德綸音的對象,能是誰?罵罵不要臉的商業市場與無腦民眾?

又好像,假名媛安娜事件唯一友人受害者 、且因安娜被判無罪而氣憤難平的時尚媒體工作者Rachel Williams ,說了些看起來漂亮但我不盡認同的大道理:

「你的注意力是項投資。當你把注意力給予某事物時,代表你會被它影響。在這個不停追求刺激的年代,眾多的人物和故事在追求你的觸擊、按讚、追蹤、和時間。你的注意力是有價值的,它有能力將錢放進某人的口袋。所以請小心的決定你的注意力該放在哪裡,並且理解這個代價。」

因為Rachel Williams 自己一開始就賣文章給雜誌舉發安娜,後來出書和從片商那也獲得遠多於當初安娜欠她錢的名利報償。如果安娜從醜聞事件中獲利,瑞秋也沒缺席。

她指控《創造安娜》是「同情一個缺乏同理心罪犯的故事」、「我認為頌揚宣傳這種反社會、自戀、已被定罪的人是不對的。」但看完全劇的我不覺得這劇少批判安娜的反社會與自戀,只是Netflix不能也不會把安娜拍成大愛台而已。

Rachel Williams藉由爆料、舉證、受訪和Netflix影集,也成功獲取了更多注意力。這社會上不管仁人君子或江洋大盜都在爭取不同人的注意力。我們讀罪犯小說、看罪犯電影,的確是「把注意力換成金錢放進某人口袋」,但又如何?我們看的每次廣告、每個商業文本,不也都「把注意力換成金錢放進某人口袋」?

Rachel Williams唱高調只是不甘心Anna Sorokin沒因官司而一敗塗地、永世不得翻身。但別單單怪到注意力頭上。

人類的注意力不等於道德觀投票。

我們可以譴責媒體和好萊塢二度利用犯罪事件與明星化的罪犯,但像《少年法庭》這樣過於狗血造神主角自命正義的偏執,同樣不也在利用、爭取了大眾的注意力?

反正,看就看,看完後自己想,就好。不太會想的,看看比自己有思辨能力的人寫的,也好。

人類的注意力很難變成一座荒原,或真空地帶。再講下去又要聊到佛學名詞「止息」了,罷。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