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史筆記2:邦有道,邦無道

該兼善天下還是獨善其身,只要看看《論語》裡談「邦有道/邦無道」的段落,便知孔丘的見解並不迂腐。

談南容這個人,「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不談飛黃騰達,至少可免於災難的人,可結為親家。

談甯武子這人,「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和談蘧伯玉這人,「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一樣。該外顯還是裝傻,得看外界環境的「勢」而定。

進退之道,這段話講得更明:「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音義同「現」),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邦有道,穀;邦無道,穀,恥也。」穀指的就是官祿、從入仕得到的富貴。

這還不只是合宜與否的問題,孔丘把它提升到「恥」的層次。這是對君子人最嚴厲的鞭策了。

考量當時王權封建力量,平民百姓要對抗當道如以卵擊石,但孔丘所謂「卷而懷之」卻並非轉頭當小人兩邊倒,而是「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音義同「遜」)。」對外謹言低調,但個人行為操守仍保持高直、中節。

外在勢如何,不影響孔子對君子這等人的價值判斷和自我完成。

而在稱讚善於曲、直的蘧伯玉「君子」同時,他也稱讚史魚「直」:「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像箭一般直直射出去的人,會自損,會傷人,但至少誠直無偽。而這在人間也難得難能了。

孔子本人可能不取此道,但他不會看不懂史魚可敬可佩處。

古人已活完古人的一生,研究歷史也不該只為了掉書袋,那麼我想問的是:今時此地,邦是有道,還是無道呢?

退一步說,邦是死的,是現代定義的「政府」、「法人」,主要還是看治邦的人、握有權柄的人,那麼他們是有道還是無道呢?

你若訪問他們,凡人當道者做得再爛,沒人會直接認為自己「無道」,頂多認為他和你「道不同」。所以說到底還是只能回歸那在野的、民間的、想「透過大官或自己當官以兼善天下」的一方,得自行抉擇判斷了。

在〈中國文化史筆記2:邦有道,邦無道〉中有 0 則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