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印象2:非友善,非不友善

上篇網誌有人回應說中越關係變壞,我沒怎麼注意近年到底發生何事,但我知道台越關係從來沒有多好,基本上最常聽到的只是越南新娘。

彷彿這個鄰近的國家,只出產勞工和外籍配偶。

這當然是極大的偏見。因亞洲一致仰望歐美而來的對內疏離,因區域經濟不平等而來的國族歧視。

當然再往回溯,還包括中原政權數千年來對四周蠻夷相稱、兵戎與儒學並治的霸權沙文主義,讓我們不怎麼有興趣理解這些亞洲(尤其東南亞)國家?

在河內,很容易看到一般民眾坐在路邊的塑膠小椅上。儘管這是週間上班時間,但在外休息(或無所事事?)的人不少。

觀察他們的眼神,不算友善,也非不友善,有點對外來客的慣性淡漠。

你可以說他們偏瘦小的身軀和淡然的外表,感覺似乎是還算溫和的民族;但我不大能從滿街的男女或商鋪裡的服務員,感覺他們偏熱情的一面。

朋友說很多越南人臉上,有種逆來順受的苦澀;我不想太泛泛地同情陌生人,基本上,我認為他們還算接受自己的生活。

或許有種不大喧嘩的認份?

當然,也有人怒目揮手叫我不要拍照。也有露肚的年輕男子,躺在機車上對我們邪邪的笑。

但很肯定,他們對外來客並不好奇,也不想沒事親切微笑。可能我們出沒的老城區是觀光重鎮,白人黃人他們見多了。眼神有一種「我又沒有要和你做生意、所以你與我無關」的態度。

走在這城市這一區塊,卸下一開始對陌生環境的恐懼戒備,會發現治安應該算不錯,但社會是否和善熱情溫暖,可能就不大能確定。

畢竟,語言溝通也是障礙,連我們包車去下龍灣的司機,都只會對觀光客說幾個英文單字,然後夾雜大量我們不可能聽懂的越南話。

雖曾經法國殖民,現在白人遊客也不少(比台北街頭所見的密度還高),但普通路人、小販或非大飯店、高級餐廳或商店的服務生,都不大通英文。

還好林家姐姐會英法文,林家妹妹會英文和簡單義文,我和水男基本上當跟班的便成。

很可惜,都到一個外國自助行了,也沒法和一般人更多接觸聊聊他們的生活和國家。

在〈越南印象2:非友善,非不友善〉中有 0 則留言

  1. 昨天沒有說清楚,關於中越關係變化,從所謂“蜜月期”走向“冰凍期”是從中越戰爭前後開始的。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延續了十餘年的邊界軍事衝突,自然不是今天年輕人熟悉的,我也不熟悉,只是童年恰好感受到這個鄰國的形象突然從一個長鬚長者(胡志明)的滿面慈笑變得面目模糊甚至猙獰起來,都拜宣教之“功”。而近年來中國新聞頻頻矚目于與東南鄰國的爭端也許是出於某些我還參不透的緣故,別國和地區對此無感自然不是意外之事。倒是“越南新娘”似乎無關政治痛癢,消息報導自由。其實深究原因,也和戰亂導致經濟傾頹、男丁不足有關。
    以至於看見圖中“無所事事”的男子們賦閒的樣子,就想起報道裡說越南“一夫”被家中“多妻”供養的情況,也許屬實?
    老師對這個國家的待客之禮如何定論心存猶豫……其實切身感覺最直接也最真實,不熱情就是不熱情,冷漠就是冷漠,麻木也是真麻木。有多少遊客能成為當地人的朋友呢?浮光掠影的接觸也是接觸。

  2. 非友善非不友善
    不過這裡的人我看得還是有點害怕
    樂融哥拍照被怒目揮手真捏把汗
    所以看似普通的街拍得來不易啊

  3. 从照片看,越南人是我想像中这样的。中越关系的变坏是从1979年的那场大陆称为中越自卫反击战开始的。当然,中越关系好时究竟是怎么个好法,我却一点都不了解。
    想来文中这两张照是在河内拍的吧。
    在外要碰上很友善的当地人感觉其实真非易事。经过俄罗斯之旅,让我对该国民众的一大印象就是:这是个比较缺笑的国度。当然,比起你文中所述的越南人,应该还是要好许多。

  4. 语言不通真是与当地人交流,近距离了解当地社会最大的困难。原以为越南作为法国殖民地,说法语应该问题不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