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樂融藝評37:李政勳「Try」、「建築物No.1」

這又是看原畫跟降回二維平面截然不同感受的作品。

但我們無奈,一如全球多少人都是先看到大量平面、甚至印刷套色失真的梵谷、塞尚與馬諦斯,或許才有極少數幸運兒得見其中極少數原作。

我們還是得從平面印刷或數位檔,先認識某些作品與畫者。

乍看這幅,漂亮的藍,漂亮的橘與灰,簡潔的幾何構圖,悅目但不一定看得出難度。

現場看,李政勳規規矩矩的線條、片段中,細心鋪排了他自有的韻律、分隔、重複。

同樣的線狀,有的寬、有的窄,有的刻意留下多一些筆觸,不是瑕疵,而是刻意,意在打破僵局,意在「Try」。

畫廊主人有自己的見解,一疊聲跟我強調畫家想突破現代生活的妥協、適應,但其實我不必一定從這角度欣賞。

不必對觀者扣回上班族生存的無奈(那太寫實了!),這不是一幅抽象畫嗎?但我們自然而然應該可以嗅到、觸到、共鳴到,某種想要破格的心態。

既曰破格,那就不侷限在職場、江湖,而在各種人情世故、禮樂典章中,均有可窒息人綑綁人的局與格。

右上的紅點是立體的,也是一種當代畫家想逃出平面二維的常見心態。

看似幾何抽象,但我一看這幅就像大樓,標題竟果然也叫建築物。

往上抽矗的直幅,選取了一個90度直刺眼球的視角,常見玻璃帷幕壁面,李政勳非常勤勞耐性地,一一描繪窗格,但工筆卻一如上圖,有其粗細短長濃淡(甚至厚薄)的不同,必須站在畫前上下左右端詳才能領略。

在鋼筋混凝土大樓這麼一致化的工業產品中,藝術家拼了命想找出自己賦予的生存上的微細不同。

依然,在看似寫實的主體裡,畫家謹慎地埋下若干破格,或似左方中部「另開視窗」的方式,或以局部的線條暈染(其實是重複上色堆疊、加寬或以貼條遮蔽)造成。

畫中沒有人,只有人造的牢籠,如何走出來,如何感知人在大樓裡面的溫度與動態?

李政勳以巧妙的借景抒情,證明了:我們還能想像。

在〈陳樂融藝評37:李政勳「Try」、「建築物No.1」〉中有 0 則留言

  1. 读您这几篇艺评真是很受益。现在我赏画的水平自觉是大有提高!如初看这两副画的第一直感与你文中的基础部分内容以很接近,只是若再深究作品的内涵还和您有一定的差距!
    在此方面,真要大大谢谢您长久以来的细致教授啊!

  2. 若沒有藝評,我初看是大廈再看還是大廈
    在理性的工整的幾何圖案中感悟感性的認知與想像
    原來色彩、線條、佈局,都有作者的語言,唯有知音才有共鳴
    不斷的不斷的去感悟,在幾何圖案中遐想,一定讓人無限著迷
    我喜歡他畫作的色彩,過度的都賞心悅目

  3. Dear樂融大哥:
    謝謝您寫的評論,我覺得您寫到我作品的中心了:)有點赤裸但真的很開心!!希望有機會能當面和您聊聊!
    http://lichenghsun.blogspot.com/?m=1
    這是我的blog,上面有更多我作品的照片,請您有空可以看一下
    因為我目前正在服兵役,所以沒有活動,請期待明年的新作品:)
    政勳

  4. 视频虽看不到,但画者的思想已通过你的文字向世人传递到了!
    尽管如此,我依然感觉相对而言画家若想通过画笔觅知音其实还是相当困难的!因为画作对大众而言还是高处不胜寒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