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SO「謎與變奏」:如爬天梯如過險灘的盛宴

對古典音樂外行,對流派樂風樂理版本的知識全靠邊站,我聽演奏會,就只能回歸聲響物理學引發的感性做主。

從這角度,儘管不真懂「變奏曲」類型意義,2014年6月7日國家音樂廳,由呂紹嘉指揮、劉孟捷鋼琴的NSO「謎與變奏」(Rhapsodies & Variations)音樂會,整場仍令我興味盎然。

寫於1920年代的阿諾‧荀貝格「管絃樂變奏曲」,嘈嘈切切如貓抓老鼠或官兵捉強盜的黑色喜劇,同一主題的不斷迴旋,節節進逼而不至單調,神經質的現代懸疑氣氛,在曲終有種真相大白的快感。

1930年代塞爾基‧拉赫瑪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醇美、氣派,加入劉孟捷瘦如無骨、素若金石的鋼琴彈奏,尤其最知名的「第十八變奏」,鋼琴獨奏後,絃樂緩緩跟上,美得如從天而降,我也在屏息中濕了眼眶。

下半場羅維爾‧李伯曼挑戰拉赫瑪尼諾夫同名曲目「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又是另番奇詭境界,全曲如爬天梯,如過險灘,炫技成分頗濃。看資料是2000年所作,本次NSO是亞洲首演,國家樂團是應該持續有這等實驗精神。

壓軸愛德華‧艾爾加「謎之變奏曲」,1898年作品,相比前面三首,終於更顯古典、中和、可親(儘管作曲家宣稱這是一首「闇黑話語」、難以猜透的作品),而給了觀眾氣象萬千的華麗結尾。

整場音場飽滿,樂句處理乾淨,不含中場僅95分鐘長度更合我心。儘管鋼琴音色似不夠清亮,但鋼琴家成功征服了我。

回家看資料知,劉孟捷25歲曾因病身陷癱瘓與生死交關,歷經嚴酷物理治療,手指打入鋼釘,才重返舞台,成為國際知名獨奏家。這份有點駭人聽聞的資歷,外人實難想見箇中酸楚。敬佩並祝福這位音樂奇才!

在〈NSO「謎與變奏」:如爬天梯如過險灘的盛宴〉中有 0 則留言

  1. 我更不懂古典音樂不懂演奏會
    但是樂融哥寫的樂評好贊
    有種想轉換簡體打印出來讓孩子讀十遍的衝動
    感受精彩的樂評,感受音樂無分國界的動人,感受鋼琴家對熱愛音樂的執著

  2. 古典音乐虽比较曲高寡欢,但只要爱听多听,就能从中找到最和美之音!
    音乐家和文化大家,你们两位都让我佩服喔!

  3. 哈哈,我一向嘴笨,
    但是也必须要澄清一下,那当然是对老师非常非常的佩服。
    也时常在老师这里看到一些杰出人物介绍。
    但是我没有老师的细心引荐
    没机会佩服啦。
    还是对老师的佩服时间更长强度更强^_^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