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愛樂12把大提琴:經典品牌的豐富、和諧與幽默

一把大提琴,容易給人沉鬱、低吟甚至單調的印象,但柏林愛樂十二把大提琴的豐富和諧(甚至幽默),讓我對大提琴改觀。

作為柏林愛樂旗下子團唯一可冠名的十二把大提琴,既是整體,也看個人秀;既是成軍四十二年的經典品牌,彷彿又讓人只聚焦於台上這幾個人的淬鍊互動。這是大管弦樂團和這種規模的室內樂團,從體量上產生的些許微妙不同。

也就是說,十二把各有聲部,卻也主副嚴明,但又不至於讓聽眾只聽著一個大寫的大提琴,而聽不出那各自精巧的動態平衡。

上半場曲目古典氣派,巴赫「布蘭登堡協奏曲第六號」典雅明亮,是很好展現大提琴端莊的曲子,繼之當代巴西作曲家維拉─羅伯斯的「巴西的巴赫組曲第一號」,則戲劇性地高潮迭起,旋律好聽,編曲張力跨度好大,南美華麗的悽愴感瀰漫在各聲部相互的問答追逐。

這種運用巴赫賦格再創作的精神實在可佩,難怪有少數觀眾忘情在第二樂章結束就先鼓起了掌。

下半場曲目則多變豐饒,開場是這次宣傳重點,應該是西方古典樂團和歌仔戲唱腔的世界首次合作,多虧主辦單位「弦外之音」藝術總監張正傑的促成。沒聽過廖瓊枝老師的演出,七九高齡的嗓音或已不似年輕時高亢,但取自歌仔戲「王寶釧」的「自君一別」,技巧的細膩、台風的婉轉,身段眉目間的苦恨,仍讓我眼睛濕了。

相比於哭調仔的斷腸裂帛,勾引住我細聆聽國寶級藝師的功力到底多深,十二把大提琴組在這首歌不免稍稍成為配角。

除了這首跨界合作,下半場曲目全都短小精悍、親切昂揚,多來自影視作品改編。我最喜歡夏布卡格蘭達「肉桂花」的華爾滋甜美,還有威廉凱澤─林德曼的「巴薩諾爾風格的十二把大提琴」,德國作曲家為他們量身訂做的妙曲,拉丁爵士風情外忽有激烈轉折,正符合當代喜新求變之心。

安可第三曲誠意融合了「青蚵仔嫂」和「天黑黑」,首席甚至準備好鍋鏟適時敲打一下,則大大討好了本地觀眾。

這場演出,讓我見識了大提琴中低音外美妙的高音,也看到名團在沉穩外表、高超技巧下或拍琴身、或跺腳、或吹口哨的輕鬆演出風格;他們的勇於實驗,不但討巧,也值得尊敬。

在〈柏林愛樂12把大提琴:經典品牌的豐富、和諧與幽默〉中有 0 則留言

  1. 他们曾在06、11年两度来沪演出!如果今天这文我能在三年前读到,一定会想去现场一听的!
    那就期待下一次吧!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