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才看到2010年張猛編導的「鋼的琴」。本以為是悲哀的劇情片,沒想到手法帶一點黑色喜劇調性,可整體又非喜劇。
從小人物婚變爭奪撫養權開始,異想天開要自製鋼琴送女兒,帶出沒落鋼鐵廠的兄弟情和專業本領。故事非常特別,但中後段製琴的劇情安排,未免一廂情願,一堆吃不飽的市井小民和下崗工人,如何不顧謀生需要,專心打造一架鋼琴,不管是原先連借錢都冷漠敷衍的朋友,還是在工廠仍有領導職務、出場很擺架子的大哥,大夥怎麼搖身一變都成為氣定神閒、不求回報的「天使圓夢團隊」,對我來說,少了說服力。
但多數人可能還是會被這異想天開的設定給感動。弱勢者的父愛,肯定切中很多沒辦法充分供應子女需求的天下父母心。
看似不大商業,但大陸的藝術片可能製作預算還要高於台灣一般商業片。明明背景是沒落小鎮的廢棄工廠,但打光、美術的美感一如廣告片,這些精雕細琢(包括屢屢出現的平搖鏡頭)固然讓影片很具「風格」(台灣藝術片也常有這種問題),但風格多了,濃了,要寫實刻畫小人物,反而弱了。
撇開這部份過於風格的問題,那些非常口語的台詞與底層湊和又相濡的男女關係,仍是相當紮實的。
原來有些敗筆可能是
不合時宜的精雕細琢
《钢的琴》自这部电影起,后来先后又有了电视连续剧版和话剧版。但无论是什么版就因为其编剧中的诸多不合情理处—-正如你所言的戏中那么多不求回報的「天使圓夢團隊」让我觉得实在不靠谱,所以对此片我始终没有太多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