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永恆的哲思懸想──重讀瘂弦

瘂弦停筆已四十八年矣。一個不詩的詩人,以僅有的一部詩集仍被讚頌,仍為經典,是唯藝術界才有的殊遇。儘管當事者曾惶惑如斯──「被一種靜默和恐懼籠罩著」──但那畢竟是一九八一年的感悟了。現在,年逾八旬的長者,應該早放棄這樣的負疚。

但一代又一代尚不知瘂弦的台灣年輕人,該如何看待這奇蹟般的詩作?大陸外省籍作家上世紀受到的西方小說和北方故鄉影響,對此時的詩愛好者還有甚麼樣的咀嚼餘地,是我睽違晨鐘版《深淵》多年、重讀洪範版《瘂弦詩集》的第一視角。

隨意翻閱,西方(或西式生活)名詞紮堆出現(有些與當今譯名還未必符合),腓尼基、里維拉、法蘭絨、加農砲、橄欖葉、聖西門、瑪麗亞、風信雞、加力騷、刈麥節、蕎麥田、蛇莓子、虎耳草、天鵝座、三色柱、修道院、毛蒺藜……,更不用說直接入鏡的藝術家馬蒂斯、味吉爾、莎孚,人名縮寫T.H、R.G.,城市巴黎、芝加哥等。

最觸目的,當屬基督。「耶穌從不到我們的廟裡來」、「我們刺青龍的胸膛上/耶穌呻吟在那裏」、「基督的馬躺在地下室裡/你是在你自己的城裡」、「天藍著漢代的藍/基督溫柔古昔的溫柔」、「她恨聽自己的血/滴在那人名字上的聲音/更恨祈禱/因耶穌也是男人」,乃至在全書序詩中自況心境:「有那麼一個人/他真的瘦得跟耶穌一樣/他渴望有人能狠狠的釘他」。

一個河南人,軍校生,黨國戒嚴威權體制下成長的文藝愛好者,心口如此猛烈的跳向海島之外。可以想見那時的氣氛,詩人那時的胸臆。這不單屬瘂弦,而是從民國初年文人學者就開始的放洋旅程。

如彼時還叫葉珊的楊牧稱「有一些日子朋友寫詩就像擲標槍比賽」,除了詩藝的境界,擲標籤的遠度,似也洩漏著現代詩人「西行取經」的盛況。不是出國深造,就是受到美國愛荷華寫作班邀請,還有作品英譯,皆是那一輩文壇驕子標誌成功的桂冠。

似乎,若不能反攻復國,「把青天白日滿地紅的旗幟插在每一個角落」,就不宜心向祖國。於是,祖國成了宣統的祖國,成了二嬤嬤的祖國(甚至「二嬤嬤」也還須拉杜斯妥也夫斯基當墊背),以至於〈我的靈魂〉中,二十五歲的詩人自承:「我雖浪子,也該找找我的家/希臘喲,我僅僅住了一夕的客棧唷/我必須向你說再會/我必須重歸」。

儘管去滄浪、去伯牙、去峨嵋、去長江、去孟浩然那樣的「中式回歸」,於今顯得如此保守濫情,但人很難脫出自身時代的限制,易感的詩人從不一定有比我們更好的解決方案。

瘂弦的高明絕不在本土(連予人大中國思想濃厚印象的余光中,很多作品都還比他本土),絕不在尋常的社會寫實(儘管他也有社會底層的描繪),而偏偏在普世的蒼茫感,那不是周夢蝶引君入夢的佛道心性,而是帶基督教罪與罰的炙燒,又帶存在主義者乏力與張揚的蒼茫。

於是就算是不知道瘂弦名字的大學生,就算已比老人當年西化一萬倍以至不感覺自己被西化的二十五歲青年,看到僅僅十二句就寫了半生的極短篇詩〈坤伶〉也該敬服;看到說著俏皮反話的〈赫魯雪夫〉,也可以很快明白奴役者與被奴役者的相互支撐原理;看到「溫柔之必要/肯定之必要/一點點酒和木樨花之必要」,也會朗朗上口於那詩體有〈如歌的行板〉;而〈深淵〉最後一段,更成為了一種永恆的哲思懸想:「沒有人知道它為何滑得那樣遠,沒人知道的一輛雪橇停在那裏。」

可能連上帝也不知道原始人當初走出非洲,會走多遠,也沒人能知道人類冒險與苦悶的終結會在何方。一如瘂弦停筆,像個美麗的錯誤,也或者,萬事皆「錯得多美麗」(愁予句)。

在〈一種永恆的哲思懸想──重讀瘂弦〉中有 0 則留言

  1. 寫的好贊啊,不知要讀多少遍才能完全懂
    瘂弦,周夢蝶,在島嶼寫作的大師
    原來都有著與我相同的祖籍—河南
    內心悄然有種親切感
    大師難得,像台灣這樣的大師搖籃更難得
    曾很認真的看了《化城再來人》
    您是重讀瘂弦,希望我有機會初讀,很想走近大師

  2. 第一次知道这位伟大的诗人,刚上网查到些很有限的资料。本想找他的作品一读,可发现并不太容易(没找到太过完整的全诗)。
    对于那一代跨海去台的诗人,这边似乎只有余光中当下最被大陆人熟知些。因为毕竟他现在还时不时在大陆这边出现,特别是每年中秋之时。
    因为没有读过瘂弦之作,所以尽管读这文我读了两遍,还是不能也不敢就本文做任何有实际内容的留言。只是多少还是感觉到了民国时期文人所拥有的某种自由与开放。不知那时的社会和现在相比,能否真能算做一个思想自由相对开放的年代,只想说这次在南京参观总统府时,当看到前中华民国主席林森当年亲手种下的那株松树如今长得如此高大硕壮时,当时我心里实在有种难以言表的悲凉、叹气,心想:如果总统府现在还….唉!只怪那不争气的老蒋。

  3. 溫柔之必要,肯定之必要,一點點酒和木犀花之必要,正正經經看一名女子走過之必要……陽台、海、微笑之必要,懶洋洋之必要,而既被目為一條河總得繼續流下去,世界老這樣總這樣——觀音在遠遠的山上,罌粟在罌粟的田裡。—–瘂弦《如歌的行板》
    瘂弦《如歌的行板》紀錄片近期已在台上映呢

  4. 是不是又太巧了:今天晚报上正好看到篇追忆周梦蝶先生的文章,其中就提到了痖弦与周先生之间的情谊。有说痖弦曾邀周先生去加拿大,又说痖弦在周先生辞世前一年曾梦见周。
    昨天痖弦之名于我还是初知,今日再见其名感觉好似已是很熟悉般。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