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朋友都跟我說許久不看小說,但《追風箏的孩子》(The Kite Runner)吸引他們看完。可是我始終沒法真的往下看。也因如此,就算某影評人只給電影68分,嫌太平鋪直敘,我並沒有任何可以比對的資訊。
看完了,覺得還挺好的嘛。對於非原著讀者來說,這是一部可以打動我的電影:清楚、簡潔、有人性的張力。一對孩子互為主僕,為僕的哈山死忠衛護主子阿米爾,但固執守護自己脆弱的阿米爾,卻在某次危難時對哈山作壁上觀。
這個背叛讓阿米爾多年蒙受羞恥,也讓我們看到心理學上,人們多麼因為「陰影」而受困。多少人意識層面「反對」、「厭惡」的東西,常偏偏是他們極力想抵抗的傾向(如對同性戀的法西斯式排斥)。但扔進垃圾堆不管,卻只會任它在我們往後的人格裡,年深月久發臭。
因為沒看原著,所以至少我可以說,我感覺電影本身的功力,在讓觀眾本來極度厭惡(哈哈,這也算是觀眾的「陰影」?)男主角,但卻能在後面長大成人的故事中,不知不覺地和他站在同一陣線,和他一點一滴地變勇敢,一趟返鄉之旅,他找回生命與文化的根,也找回自己可以踏實活下去的尊嚴。
放風箏本來是飄搖寫意的休閒,在片中阿富汗的世界,仰望藍天,卻又成為競技決戰的空間。以割斷別人風箏線為樂、為榮的文化,果然與我們這邊不同。阿米爾與哈山放風箏的戰鬥情誼,轉換成多年後阿米爾與哈山兒子索拉博(連這名字還是童年阿米爾編的一個故事主角)的開導教育,人心追求的「自由」其實永遠不在外境。一如風箏在人手上,從來沒有真正的瀟灑,追風箏的孩子,如果能有一線自由,不過是對自己那份天生覺知的肯定,一如童年哈山所說:「我就是知道。」
是的,若天性未泯,你我都會知道,很多事情究竟該如何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