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意韓國政壇「閨蜜」事件,媒體沒用「姊妹淘」、「手帕交」之類本地習稱名詞,而用了大陸用語。
其實,兩岸或泛漢語世界借用、轉用、甚至誤用某些字詞,還少見嗎?兩岸稱「宅男」與日本「御宅族」之不同,已是明證。
語言是大眾自己撿拾來用的,有趣、新鮮、傳神、到位,都是選擇的可能。難道我們以為現在電視和報紙,還有那麼大的教化權威?
比起「閨蜜」是大陸用詞,我比較注意的是,不管「閨蜜」、「姊妹淘」、「手帕交」(用在此處)都有些性別歧視,否則換成男性政客,通常不就簡稱為某某的「親信」,哪來那麼多俏皮話?
其实向来对流行词语、网路词非常迟钝又无感,甚至可以说反感的我,对闺蜜一词究竟是何时成这边潮流的也颇为纳闷。仿佛这词带点小资味。
记得前天在此留言时我就用了这词。但过后不久便有点后悔了,因为突然觉得自己完全没必要用这个所谓的流行词,那一刻也无意识的陷入了表明自己不“落伍”的坑。其实就用好友一词表达就好,而且也更准确。
我並不排斥任何新用詞
畢竟我是創作人+媒體人
只是台灣現在常有人對大陸文化[反入侵]之事敏感
但這很傻
以前軟性文化輻射到大陸
台人沾沾自喜
現在大陸有某些文化反傳播回來
有人就有意見
不過本文觀點是另闢蹊徑
改談性別
是。了解你文字的重点是在谈台湾当下一些人中逢“陆”必反的现象,然后引出性别论的观点。
其实我平时较反感的主要是那些网路流行语或因上层人物用过的马屁精词。一是觉得这些词多无聊,更主要的是感觉这边的人凡事都太喜欢人云亦云,随大流的到处用这些“新词”,从记者、官员到普通民众,然后都自以为这就算与时俱进了。僻如:从前些年因习近平说了声:“给力”,于是这词便在全国上下到处开花,“给力”一词用到泛滥的地步。但这两年似再也不见其踪;再僻如这两年的如“小鲜肉”,以及近期的什么“蓝瘦香菇”之类的网路词语,我也相当反感:觉得好没品,好无聊。
但也实话实说:总体而言,我这人在文化方面的确算较传统守旧的人,时常看不惯现在这边的各类“潮”。
所以,我比较喜欢台湾的文化氛围。因为觉得台湾的大小文化环境相对于大陆,都要显得成稳的多。当然,如此对台湾的看法也许也是片面的,毕竟我对台的直感也只是个匆匆过客的印象罢了。
我理解的閨密就是閨中密友
就是可以和你分享所有秘密的人
所以用在此事件還是很貼切的
2016年多國女領袖人物可謂各領風騷
韓總統事件尤為戲劇,簡直比八點檔還八點檔
我對新用語也蠻有興趣瞭解的
「藍瘦、香菇」這個梗,不懂就好像外星人
也再次提醒我們要多讀書
不然難受想哭的時候就只會說「藍瘦香菇」了……
晚安喔
其实蓝瘦香菇为何能成网红词是我最想兴趣是的:中国方言多了去了,平常用常用汉语词代替方言发微博的也多,但怎么就此红呢?坦白讲,每每看到一出处素人的网红新词我会想:如果这词最早是在我的微博里诞生,它能成网红词吗?又或者这词最早出自乐融你的新浪微博,它又能成当下的网红词吗?
所以,我想说的是:1.这些网红词的窜红多应是背后有推手的结果吧。你觉得呢?
2.蛮想了解这些年台湾也有如大陆一般:全民跟风网红词的状况吗?感觉不太会吧
自身的文化能影响到别人便沾沾自喜,而如今反过来心便不爽的台人心理,也是地域自我优越感的一种表现。有此心理的这边也不缺
阿拉上海宁不就是全大陆不少国人眼中都看不太顺眼,但其实心里却又会对上海人另眼看几分的“公敌”吗?哈哈哈
记得以前在成都时,当好友同学把我介绍给她的朋友认识时,常常都会特别加上句:她是上海人!然后其朋友便会接话到:哦喔,上海人啊!每每那刻,其实我心里都清楚:又一个成都人眼里的上海人印象会诞生了。
我们公司那帮网虫以及我的友们也对当下的网红词多是无感的。所以,时常觉得所谓网红新词都是公众媒体炒出来的。就如现在这边的红人阿大葱油饼,若没有BBC,谁会买他的账!精明的阿拉没几人会去捧他的场。
ps.一梦醒来,讲了那么多!抱歉啦
此刻,灵感在你梦中出现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