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的問題終究得歐洲自己多出點力

2024年4月4日,北約組織(NATO)剛剛慶祝簽署75週年。當年簽署條約目的是「提供針對蘇聯的集體安全」,如今蘇聯早解體,俄羅斯的威脅卻持續增加。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在川普與普丁之間進退兩難的歐洲〉(Europe is caught between Putin and Trump)文章提到:

  • 丹麥政府預估再3到5年,俄羅斯將對波羅的海三小國採取行動,即使他們都有加入北約。
  • 歐洲太過依賴美國,導致各國的軍用運輸機、軍事衛星等武器都不足夠,以波蘭為例,雖然其境內可安裝美國最先進的海馬士火箭系統,但波蘭軍隊卻不會操作。
  • 歐洲國家因財政考量,始終沒有滿足北約的國防預算需求。今年歐洲國家在北約挹注的預算約3800億美元,但自1991年短缺的累積預算卻高達6000億美元。
  • 歐洲的國防預算已經30幾年沒有動過,若要擴大支出,各國領袖需要說服選民這樣做值得,德國更要修憲解除財政紀律的束縛。
  • 到最後能夠拯救歐洲的,還是歐洲自己。

何止歐洲要靠自己,每個地方最終都是。尤其要看你想靠的那個強權或組織有沒有那個實力。

從紫微斗數預言過北約組織2022-2031這十年運的重點有:

  • 因外而內連動。有更多交際、來往、互動,但必多受衝撞
  • 事多牽扯暗傷,事業推展難度很高,也常進退空轉、似有還無
  • 開銷非常大
  • 領導層口舌是非
  • 精神面無寧日安享
  • 沒看到有什麼堂堂正正、威風凜凜的正義之師景象

丹麥預言俄羅斯將侵略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如不幸發生,以北約運勢看,勢必會成為北約與歐洲各國的重大挑戰。

事實上,若對其生辰推估為真,不用三到五年,北約組織2025乙巳年就恐有糟心事了。

北約不斷東擴,但權力、責任、向心力、財務、科技等結構性問題沒調整,就不會僅僅是美國2024大選由誰勝出的「兩難」。

難道,即使拜登辛苦連任成功,北約與歐洲就可以高枕無憂?

最後附上2021年《北約出了什麼問題、如何解決? 》(What’s Wrong with NATO and How to Fix It)一書中,馬克·韋伯、詹姆斯·斯珀林和馬丁·史密斯回顧冷戰後威脅北約生存的四個關鍵挑戰是:

  • 地緣戰略影響力過度擴張和安全政策組合笨拙
  • 未能解決能力短缺的問題並達到國防開支標準
  • 美國的疲倦和歐洲的謹慎讓北約受到懷疑
  • 聯盟內部在俄羅斯在歐洲安全秩序中的地位以及如何應對莫斯科破壞格魯吉亞和烏克蘭穩定的問題上存在分歧

說真的,每一點也都是老生常談。有的是意願問題,有的是能力與認知問題,有的是戰略與判斷問題。但最根本還是意願問題。

這世上老生常談的議題何其多,可見人類社會某些結構性難題何其巨大。人性改不了的,戰爭就會試圖幫你解決;但近代兩次世界大戰解決不了,丟兩顆原子彈解決不了,成立聯合國解決不了,美蘇冷戰解決不了,中美和好或對抗都解決不了,到現在各種金融戰、貿易戰、資訊戰、認知戰、乃至局部熱戰,依然解決不了。

在〈北約的問題終究得歐洲自己多出點力〉中有 5 則留言

  1. 歐盟(或北約)最後一個還有獨立歐洲觀念的,
    只有前德國總理梅克爾,
    自此以後,北約就是被美國牽著鼻子走,
    台灣亦然,都將自食其果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