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英國遊記

 ※ 時差與行軍

1999年8/26-9/5浮光掠影遊英國十一天九夜,從眼到心都豐收無比,卻累得超出計畫。也許原本就無可計畫——關於自己身心系統這件事。但是,從早到晚走路,連續九天走路,來回各十八小時的長途苦悶飛行,卻不是在台北冷氣房辦公、一週去運動一兩次的我能勝任的。何況,還有那該死的時差,讓我回來後陷入最痛苦的一次白天昏沈、深夜失眠、工作卻絲毫未減的狀態。到現在起筆寫這篇隨想,都讓記憶蒙上淡淡的疲倦。這是不公平的——對英國而言——但我想美麗又驕傲的她,並不在乎?

※心裡與外面的天氣

陽光?對,我曬黑了。甚至曬黑。在帶了兩件厚外套和隨身短傘,準備迎接霧都的洗禮,卻發現倫敦天天天藍的驚喜後,最後竟開始抱怨起熱。尤其倫敦這歷史古都,充滿了沒有冷氣只有暖氣的百年建物。晚上還沁涼,白天就會稍稍感覺太溫暖了,到晚上看戲更會影響腦部血液導致昏睡。不過,天空一藍如洗對戶外活動仍是大利多,連導遊都說是我們把陽光帶來的——八月中他們還冷得穿皮衣呢——雖是老詞,聽了還是飄飄然以為自己是福星。

※英國人

有人說英國人拘謹、壓抑、冷漠,學妹雅薇遊過倫敦也告訴我她對人的失望,同事可為則說英國人聽你說「I am sorry」而不說「Excuse me」都會面露不屑。但是,我想小小平反。這次旅程英國佬無分男女老少,沒有虧待我,沒有行騙行搶、口出穢言、目露兇光或讓我走在路上不自在,很神奇吧?問路,買東西,搭車,一切正常,在客氣而不倨傲的分際。萬歲!

在攻博士的朋友雷向我宣揚英國人尊重警察、暴力案件稀少,少數北愛爾蘭暴力事件上了全球新聞,實在不足以概括英國常民的生活情緒與認知。所以說,倫敦比台北安全?台灣人走在路上會從背後被陌生人刺傷。若倫敦都如此,其他城鎮,大概只會更好。

※遊民與乞丐

英國當然有所謂homeless。但是他們採取非常溫和的姿態,不擾人,不喧譁,行乞的有老人、有青壯、也有婦女帶小孩,常常養了一條狗,路人為了愛狗而給錢。一條商業區大街入夜後公開給遊民露宿,到白天他們自動離去,英國社會似乎到處充滿這種「不成文法」的公共默契。我佩服,這是有深厚容忍和自制基礎的國度才能產生的景觀,和我在加拿大、澳洲看到的都不同。

※城市之肺

倫敦是全球擁有最多綠地的大城市,隨處都有皇家大園、貴族捐出的中型園和高級社區附設的私家公園——像電影「新娘百分百」(The Notting Hill)中茱莉亞羅伯茲翻牆闖入的那種——附近住戶得用鑰匙進入。看到的花不算特別美,但綠地和大樹卻實實在在讓人羨慕。若樹木是都市之肺,綠地讓倫敦人無論貧富都呼吸得更均勻。大白天常看到有人在公園讀書、晒太陽、蹓狗、喝咖啡或者只是凝目發呆……這本應該是我們的基本權利?

※ 故事說不完的建築

走馬看花經過的建築物很多。你知道的,剛開始會一直拍照,後來,半小時後就發覺:要自制,否則底片很快就不夠,因為倫敦整個城都像古蹟。而且,你會發現對不熟西洋建築史的人來說,那些牆壁屋頂雕刻,「都差不多」,回家洗出照片後,你什麼地點也不會記得。

僅僅在倫敦六天,我經過了皮卡地里小愛神圓環、有鴿子和大噴泉的拉斯特廣場、外牆黃得發黑的國會大廈和大笨鐘、古拙大氣的西敏寺、現任首相一度拒絕搬入的唐寧街官署、郡政府公署、前有英國最早一座公廁的皇家交易所、所有報業都已遷出的艦隊街、常有人示威但BBC都會一視同仁來拍的最高法院、West End最熱鬧的戲院和中國城區、白金漢宮宮前大道、五百年來都是律師集散地的四法學院、國父孫文蒙難的小巷、文豪狄更斯之家、馬克斯發表共黨宣言的紅獅酒館、為1666燒毀一萬三千間房屋的倫敦大火而建的全球最大獨立石柱紀念碑、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其他的,請繼續看下去。

※博物館

英國堪稱對博物館最用心的國家。當年的帝國主義萬般不是,但至少他們搶來的撿來的東西,現在往往比原先擁有的民族或地區都保藏得好。不只擁有,更重深入研究、持續收藏(現在當然要用合法的方式)和展示教育。英國重史、愛智、有根,從博物學和博物館興盛可以略窺一二。

正在大興土木擴建的大英博物館,一樓最著名的埃及館,原寸石雕法老像、棺木、聖甲蟲、石板氣勢懾人,電影「神鬼傳奇」(The Mummy)裡的布景道具頓時被比下去。雷剛結束兩個月古埃及學課程,仔細解說碑文上象形字給我們聽。我最喜歡其中一個字表示「這裡和那裡」,也就是「一切地方」。樓上木乃伊區遊客眾多,擺設擁擠,我雖有護身法器卻還是心裡毛毛的。中國、印度等館卻只是一般。

劍橋的費茲威廉博物館,有漂亮的中古世紀騎士盔甲。少有觀光客會去的英格蘭銀行博物館,見證英國當年生意人,如何一步步與官方共同創造資本主義的交易行為和信貸制度。特別介紹歷史尚淺的倫敦博物館,從一萬年前冰河期到二十世紀,各種考古和社會學資料俱收,圖表豐富精美,但大型古物偏少,一輛昔日倫敦市長就任時乘坐的雕琢到俗麗的金馬車,已算「鎮館之寶」之一。

位於倫敦東郊的貝斯諾綠地兒童博物館,是維多利亞與愛伯特博物館的分館,陳列各種迷你屋、娃娃、交通工具模型,二樓比一樓精彩。自然歷史博物館建築氣勢非常雄偉,內分「生命」和「地球」兩大主題,前者對一般遊客吸引力大得多,恐龍等諸多滅絕生物之外,也有詳盡的各類動物標本。可惜,電影博物館整修、設計博物館趕場沒趕到。

※畫廊

國家畫廊的新館在做荷蘭畫家林布蘭的人像特展。幾年來,英國有計畫地策劃本世紀最著名畫家的特展,每一次都成為該畫家有史以來最好的一次展覽。但是,雷覺得我有限的時間光看正館的寶藏都來不及,所以放棄林布蘭。正館裡,從滿是聖經人物到突破神權、王權,進而描繪俗世生活、流露畫家性靈之作,這部美術史走來確實是漫漫長路。我最震撼的是看到印象主義秀拉的名作「阿斯尼瑞斯的浴者」,原尺寸比我想像的大上數倍,當離開畫冊肉眼湊近去看他知名的點描派畫法,連小小一頂帽子上都有數不清的顏料色點,那一刻我真的起雞皮疙瘩!

位於漢普斯德石南園內的肯伍德之屋,就是電影「新娘百分百」後段女主角拍古裝戲的那座大宅院,裡邊現為美術館。其中最重要的藏品之一正是林布蘭最出名的那幅自畫像,剛好被借展給國家畫廊,所以沒看到!圖書室頗美,音樂室可以看到大片草坪,許多古典家具都留著。

泰德藝廊也在擴建。我喜歡他們在工程圍籬上寫明何時完工,將來完工後會多出什麼展覽場和服務設施(包括多出的廁所與餐廳),那是一種比我們「走過交通黑暗期,美好生活上一層」的八股捷運廣告更能給人願景的寫法。但是這個從十六世紀中葉一路收藏到現代藝術的美術館,有點太雜了,陳列分類頗不協調。一進門一匹駿馬標本從數公尺屋頂高吊下來,是當時正在展出的裝置藝術傑作。

※公園、花園、庭園

聖詹姆斯公園位於白金漢宮前的林蔭大道邊,水鴨、雁鳥、松鼠在湖邊草地和人一樣自在。攝政公園的大道筆直,走來像法式庭園工整,略微無趣,兩旁可以踢足球的寬闊草坪像大學校園。荷蘭園是被冊封為荷蘭公爵的貴族得名,與荷蘭這國家沒啥關係。園中花木扶疏,孔雀漫步,氣氛歡愉,是個很棒的中型公園,後來看資料知道她被譽為倫敦最羅曼蒂克的公園,哈!在荷蘭園休憩中心的戶外座椅,我享用了心情特好的一餐。

位於倫敦西端的裘園(皇家植物園),是世界擁有植物種類最多的開放式花園。首任督造者是富裕的自然學家約瑟夫‧班克斯。大片林地外,園中有兩座舊溫室和查爾斯王子捐建的第三座溫室,不同的溫室可以看出英國植物學界在保存和展示規劃上的長足進步,新溫室裡連捕蠅草都設一專區。另外瑪麗安諾斯這位女性生態畫家先驅的美術館,有栩栩如生的花卉工筆畫。我和雷還差點留下看晚上露天演出的莎劇「哈姆雷特」。

漢普斯德石南園佔地八平方公里,是倫敦第二大還是第三大綠地不太確定,但已經夠讓我迷路了。真的,迷路。森林,平野,湖,灌木叢,坡地起伏,散步者與狗,水鳥天鵝,民眾捐贈的木椅,女子浴池,景觀多樣,氣派萬千,又還是在倫敦市區的高級住宅地帶內!真令人詫嘆英國人歷經工業革命對都市的環境摧殘後,竟能巧手回春,還給人絕佳的居住空間。我強烈推薦在倫敦逛街逛累了的人來此領略截然不同的自然野趣,那才是本地人優質生活的精髓,個別公民用錢買不到的國家資源。

英國前首相邱吉爾之家布蘭漢宮,在牛津通往伯明罕的路上。當年皇家給了地不給建設費,他老爸一怒之下,起造了媲美皇宮的大宮殿和園林。要是在中國那還得了,早被拖出去斬了,其實有這麼兩千多公頃(不大記得確實數字)的免費地,絕對該夢裡謝天謝地謝主隆恩了。我們一行人除了驚嘆,還是驚嘆。因為這種尺度早超過一般人的想像。只停一個半小時,多數人在樹下乘涼用餐逛紀念品店,我卻不怕正午陽光地,沿著馬車能走的寬敞大道獨自去逛。

走過橋,被遠處草地上綿羊吸引,繼續走,到了近處,看到風景明信片上英國熟悉的綿羊群,起碼上千隻,簡直快瘋了!停不下腳步,我樂得越走越遠,沿山坡走小徑,靠近湖邊看各式水鳥展翅、划行、整理羽翼,更棒!儘管滿地羊屎,但湖光、山色、樹影、羊與水鳥的鳴叫,安靜和諧的幸福,這一切讓我著迷不已。甚至在爬上某座約45度斜坡登至稜線的剎那,竟升起在步校受訓打野外時某種痛苦中的迷離快樂。

「我在幹嘛?需要這麼累嗎?知道回程的路嗎?會不會越走越遠?集合時間到底是幾點?他們沒看到這些太可惜了!」各種思緒交錯,腳步卻未曾停歇。我真的是用急行軍的方式想多帶一分對這裡的印象回去。儘管不太優雅,但至少多揭開了一絲她的面貌,百分之十?二十?四十分鐘的行軍不過小逛了這個園區。這是我很樂意再度造訪並盤桓一整天的地方。

※教堂

來歐洲,一定得看教堂。倫敦到處是教堂,皇家、各機構、各學校都可能有自己的專屬教堂。我沒有特別宗教信仰,也不敬畏高聳入雲的父權象徵,所以,並沒有覺得非看不可的教堂。其實,這次旅行我沒有任何非要做的事情或非要去的景點,但卻因此常有驚喜。

第二天晚上,雷帶我和從別城來探我的承偉去國家畫廊側翼的聖馬丁教堂,這是英國少見的美國式教堂建築,以每週五六晚上的燭光音樂會知名。我們在地窖改裝的餐聽吃飯後,上到平常做禮拜的大廳,坐在硬木頭椅上,聽了一小時半的古典音樂。表演家專注,票房普通,我有時差,努力不睡。但覺得小小虛榮,哈,我去了同行朋友沒去的教堂音樂會。

西敏寺是死之聖殿,最近一次眾所矚目的葬禮是黛安娜王妃,雷說真的轟動,多少人來只為夾道等候朝靈車丟一束鮮花。側翼飛拱壁的華美罕見,猶勝正門與鐘樓景觀,但因遊客眾多,我們時間不允許,所以沒有排隊入內。另一座擁有全球第二大圓頂的聖保羅大教堂,黛妃結婚之處,我也只有在門廳停留一分鐘左右,發現氣氛普通,在同時又有其他行程選擇情況下,決定放棄購票。

但是,在劍橋參觀超過五百五十年的國王學院時,卻被它的大教堂嚇住。太震撼了,管你是不是教徒,那建築本身無言的壯美,夠神聖也夠慈悲。不用規定,訪客進來就感覺不該拍照不能喧譁,只宜靜靜坐著體會屋頂牆壁、彩繪玻璃和流盪在空氣中的宗教與歷史氣質。多少知識份子曾在這裡面對上帝的召喚或反上帝的衝突?當初亨利六世決心以大尺度展示皇權,卻花了近一百年才完成建築。如今所見已經多次改建,早非當時形貌。但這是真正無言教化我的一座教堂。

※諾丁丘

大家現在都因修葛蘭和茱莉亞羅伯茲的同名暢銷電影而知道它。原本屬於倫敦少數族裔結居的地理區,藝術氣息頗濃,我卻覺得略似更乾淨的天母士林一帶。我們到的那天正是年度諾丁丘嘉年華會,當初是印度、巴基斯坦移民開的店家,想要刺激商區發展想出的文化活動(類似我們西門町近年的造勢活動),後來越辦越大,今年聽說還是同時配合歐盟巡迴各國舉辦的嘉年華會。

遊行中午才開,平日富有地方色彩的的蔬果、手工藝、古董攤販都管制,我和雷找到電影中取景的「旅人書店」,閒逛附近住宅區後就先走了,後來下午有去的人說果然無聊,所謂嘉年華主要賣點就是一些女郎穿得少少遊街,旁邊駐足伸長脖子的遊客人擠人罷了。

※劍橋與牛津

倫敦北方車程不到一小時,有聞名遐邇的劍橋大學。一聽劍橋這個譯名,就比牛津來得令人嚮往。果然到了大學城,先遊劍河,我就被征服了。由打工的學生撐篙,兩岸都是草坪和古堡式各學院,兩岸遊人或坐或躺,水清可見水草,各船偶爾輕輕碰撞,談笑晏晏毫無不悅,這是我很喜歡的一段節目,徐志摩當年享受大概也不過如此。可惜當地無導遊,進許多學院又要加收錢,不聽人文典故就變得只能看風景皮毛。

類似情況在牛津。倫敦往西數小時,自成一市,規模宏大,尖塔處處,但我們只能如普通遊客。畢竟知識是無能從廊柱以外得知如何運作的,即便登堂,未經理路爬梳琢磨,也難以入室。如我是學生,看著各地觀光客只能讚嘆建築群,大概也會偷笑。雷告訴我英國好的大學有來自各地的頂尖師生爭取進入,這是文化教育大國無可計算的優勢。

※ 莎翁故居

莎士比亞!戲劇天王!女王皇冠上的鑽石!人類文明國寶!但等到我置身他出身的屋舍,竟然,竟然沒有感覺?是時間太趕了,和果陀人馬趕抵史特拉福已經快中午,參觀完莎翁紀念館,就要進他出生的地方,然後去他死的地方,再趕去皇家莎士比亞劇院聽介紹,放飯,然後下午一點鐘的戲「仲夏夜之夢」。

走在還滿寬大的家中,發現他的家境小康。牆上有解說,每間房中有解說員等你問問題,匆匆穿過,來到後院,小巧精緻,對了!我知道問題所在,他的家太正常了,無法令人發思古之幽情。也許他該比他筆下的人物命運更坎坷?哈哈。倒是他晚年發達後回鄉買的另一座房子,也是他過世之處,導遊帶我們參觀了不要錢的後花園。這會兒所有人放心地謀殺底片,因為這正是恰恰好有點奢侈,整理起來又不會像邱吉爾之家那樣嚇人,很適合太平紳士和貴婦晚年居停之所。這時俗氣的我羨慕起莎翁,在台灣有機會寫劇本(不是寫八點檔那種喔),寫成這樣的晚年嗎?

但是,來到英國我唯一給了錢的街頭藝人,就在史特拉福。在這充滿觀光客、戲劇、精美小店、河道、天鵝的富裕小城中,穿著燕尾服,琴聲似吉他又似西塔,一個溫文儒雅到你懷疑他是名校學生的男子,為莎翁故居的街道增添一縷恬靜氣息。上車和同行的台北藝術節執行長陳琪提起,她也給了錢!音樂對氣氛畫龍點睛的影響,果然驚人。

※看戲

果陀劇場打著「學習之旅」旗幟,許多團員以看戲為第一職志,晚上看,下午也看。但第一次飛這麼遠的我,想掌握多一點、全面一點,所以,「只」看了五齣戲。分別是兩齣純戲劇「調查員來訪」、「仲夏夜之夢」,兩齣歌舞劇「芝加哥」、「悲慘世界」和一齣無以名之、揉合特技、舞蹈、特效的小劇場作品「地拉瓜達」。

「調查員來訪」主題嚴肅,表現手法也古典。故事僅僅發生在一個晚上,布景也就是一條街與一棟房子,陌生人的來訪打破了原有家庭的平靜,扯出性、謊言與死亡。遺憾的是,據看過紐約場的人說,我看到的那場演出時間較短,布景技術也出問題。開場應該是滂沱大雨下在台上,結束應該是那棟房子轟然倒塌。可是,並沒有。

「仲夏夜之夢」是在史特拉福皇家莎士比亞劇場看的。雖是正宗皇家莎士比亞劇團演出,現任總監要求的詮釋手法卻非常新。演員純色衣服如時裝秀,快節奏轉場也如MTV,對性的著墨很多,有點像紐約街頭而不像大英帝國的氣味,當然觀眾反應也兩極。

「芝加哥」聞名已久,六十七歲的美國百老匯女皇契塔瑞薇拉移駕倫敦,表現真是太棒了。從身段到唱腔,精彩而一點不見老態。一氣呵成的劇情,對白少,歌曲多,帥哥美女個個說唱跳水準整齊,連臺上的爵士樂隊都有戲,指揮也如明星。看完出場很興奮,我卻又開始找自己麻煩,台灣的工作者,何時能接近這個標準?

「悲慘世界」是倫敦四大名劇之一(其中「西貢小姐」即將下檔,倫敦街頭到處可見「You will miss Saigon」一語雙關的海報),原聲帶聽得很熟,但到現場先是覺得舞台怎麼那麼空,後來大布景上場才發現相當夠力,同時滿足多處場景的需求。旋轉式地板讓換場變得極端快速,歷史大事與小人物的多舛命運得以來回交錯,技術能決定劇情節奏,果然讓同樣做編劇的我印象深刻。

「地拉瓜達」則徹底滿足年輕人需要。空中飛人的體能極限秀,如狂歡舞會或原始祭典。姿態和美學都是新的,但它和戲劇的關連其實薄弱,反而接近要觀眾參與的PARTY。也許事先聽說部分細節,也許是我老人家腿酸,只興奮了上半場罷了。

※倫敦塔與塔橋

倫敦塔是倫敦市內最大一座古堡區。充滿了昔日失寵嬪妃、政敵的鬼魂,有護城河、斷頭台和一個現已封閉的「叛徒門」出入河道,門票甚高,但應該值得。我和朋友徐猶豫了一下放棄,趕赴格林威治。不知怎的,我對已經知道有很多死人的地方,都缺乏一探的興趣(或勇氣?),也許下次吧。

塔邊,就是橋身會為船打開的倫敦塔橋,還記得那首:「倫敦大橋塌(還是垮?倒?)下來」的兒歌?是的,我在火災紀念碑的高塔上看過它的遠景,在倫敦塔邊河岸近距離看它,在泰晤世河遊船上穿過它腹部,在橋上走過,甚至,陪伴它在晚上聽見白天沒有的水鳥叫。白天它很美,但夜晚,喔夜晚,它竟像是蛋糕上的奶油擺飾,乖巧靜好如狄士尼童話。白天略微沈重的歷史倫敦睡了,我和徐坐在高高的河岸欄杆上,共度明天不會再有的夜晚。他告訴我有次他竟在這兒看夜景睡著了。我想,我懂。

※格林威治與泰晤士河

格林威治靠出海口,我們坐船去。可以看到東區,經過河南岸,昔日低度開發現在的閃亮新區。看到許多房價不菲的公寓,看到英國為慶祝千禧年正在興建的充氣式大圓頂建物,看到不怎麼乾淨的泰晤士河。

格林威治風味自成一格。有海事博物館、1869年下水的一艘卡提沙克號大船博物館、海洋大學、因「標準時間」制定知名的老皇家天文台,但是,我獨獨對外面整片山丘的草坪與視野鍾情。和徐坐下,不想再多走,反正倫敦怎樣也看不完,我想輕鬆一下。標準時間?我在放假。倒數什麼?千禧年又怎樣?分秒必爭的人類,現在知道時間在宇宙爆炸前原來是不存在的。我帶去英國的唯一一本書裡寫道:「日晷和時鐘代表了有限制的時間和空間,然而,你們有一個部份要比那有限制的時空明智許多。」

※附記:靠右行走

有一件事一直念念不忘,甚至有網友寫信給我提到,英國走樓梯或站在電扶梯上,一律靠右,空出左邊給要用快步通過的行人。這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天天遇到,省下多少彼此的時間或爭執?一個國家「文明」的程度,看國民所得固然是指標之一,但是從小可以觀大,人民的「教養」才是關鍵。寫最後這一段是在發生九二一大地震後,看到台灣的種種,特此補述。

在〈1999英國遊記〉中有 0 則留言

  1. 因為新朋友豪剛從倫敦回來交換了心得
    想到當年這篇遊記
    曾分上中下三回刊於舊版自選輯
    可是我想那個站已經門前冷落車馬稀
    還是把它重新校定一些錯字後在此重現
    自己重看一遍這七千多字長文
    竟然有陌生的震撼與感動
    當時有這麼豐富的體驗與觀察
    當然很多細節已經遺忘
    卻又有若干被稍稍勾起
    我想感謝果陀劇場當年的壯舉
    感謝當時當地帶我遊覽的舊雨新知如雷鴻飛、王承偉、徐向立等
    這三人都已經返居台北
    感謝我自己曾做足功課
    願意在返家後留下如許的一手報導
    能在9年後讓自己感動
    再次證明
    旅行的次數多寡是一回事
    但追尋旅行的深度
    卻是有心人都可以努力的
    最最可惜的是
    當年我還沒有數位相機
    所以拍得照片一定不夠多
    且都冷藏在傳統相簿裡
    算了
    人生多的是遺憾
    且讓我們珍惜已有的吉光重現吧

  2. 非常佩服老師的觀察功力~這應該是文人特有的特點吧!
    大概也只有深度旅遊,才能夠有時間進行這麼透徹的觀察。
    讀了老師的遊記,也讓我好想去一趟倫敦親身體驗一下。^^

  3. 11天9夜的行程,看來也只有在你筆下可以形容的這麼豐富的令人神往,身在倫敦的我,只有在我娘來玩的15天中好好瀏覽這個城市…
    依我的經驗,英國人常說sorry,走路碰到要說,有人擋路要說,自己擋了別人的路也要說,BBC radio的主持人說英國人是一個很愛道歉的民族,或許吧…
    倫敦是個驕傲的地方,冷眼看著觀光客,外國人來來往往,但也就只能這樣,如同在這邊的過客般,冷眼的看待這個城市…
    在街上,其實好似不怎麼常見到英國人,尤其是central London,從身邊經過的人都說著英文以外的語言,是觀光客也好,留學生也罷,這是一個可以看到很多人種的地方…
    你去過的地方,有些我還沒機會親臨,身為留學生,功課壓力與對未來的期許遠超過對這個城市的好奇…
    明天一早要出發到劍橋工作兩天,很妙吧,總是有終於融入這個國家的fu,真的有生活在英國的感受了…
    每一趟旅程都是難忘的,創造旅程的過程更是令回憶更加珍貴:)

  4. 冷洌又厚重的英倫文化氣息撲面而來
    時而穿梭莊重的博物館,古老的英式建筑
    時而如漫遊仙境般夢幻的公園,莊園
    畫廊,教堂,名校,名劇…真的漸欲迷人眼
    十幾年前的英倫之旅在我看來彷如昨日
    真的是一次充實的深度的身心之旅

  5. 长长的游记读完了。从文中感觉英国和俄罗斯这样的欧洲国家在风貌和个人感受方面觉得真是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你的这番英伦行无论是行程的时间上还是观光的深度上都显然要比我此行要深入的多。而且您又是先后去过世界多国的行者,所以我这首次出国门人的感受与您相比,无论是眼界还是深度真是无法与你在一个层次的了。哈哈!
    但不管怎样,如果每个人在旅行之后都能对自己的眼界、特别是思维认知有所影响、有所启发,而且都愿意用笔记录下来,那旅行的意义就远不仅仅是身心放松、玩乐就算事的小事了。您说是吗?:)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