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的棉花糖紮紮實實

A的高一女兒在叛逆期。我問表現在哪些地方?

A說學校有去海邊活動,但颱風將屆,她要女兒不要報名。

女兒抱怨說又還沒有發生什麼事。媽說等發生事情就來不及了。女兒說坐在家裡也可能有事,媽說天災人禍躲不過那就認了,自己可以選擇的活動為何非要去?

A又因為近期捷運傷人案提醒女兒在外多注意。女兒回嘴為什麼要懲罰被害人,不是害人的人犯錯嗎?為何我們要小心。媽說等到你受傷或死了,就算你對別人錯,又有什麼用?

母女兩邊的話我都明白,也都猜得到。但這樣的距離代代上演,毫不陌生,也永不絕跡。

小孩、青年、乃至成年許久的巨嬰,自我中心居多,你認為該擔心,他們認為是束縛。你認為該自保,他們認為該責人。你認為先假設風險是應該的,他們認為你想的風險很大機率不會發生,討厭!囉唆!

這跟棉花糖理論很像,越年輕的心靈越不想為中長期的目標而付出眼前代價。因為未來的不一定來(不管好事壞事),但眼前的棉花糖卻紮紮實實。

只能說慶幸我既非父母,也不算小兒女了。因為人性就是需要這麼擠壓才能慢慢開出比較健康的花,你急也沒有用。有的孩子到一定年紀就長大了,有的則否,成了中老年人還是一個以為世界該繞著他轉的人,至死不悟。

在〈眼前的棉花糖紮紮實實〉中有 8 則留言

  1. 我也沒小孩,但少了這個與自己孩子實在的磨合期,
    總覺人生少了一塊,
    或許陪伴棉花糖期的自己孩子成長,
    對自己的個性/想法也會有稍許影響吧?
    但一切都已不能重來,下輩子再說!

  2. 童言无忌之“等妈妈死了”
    五岁半多就经常谈及“死”,家长但凡禁止的事情,她们就会说“等我妈妈死了,我就可以怎样怎样”让人又气又笑又无奈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