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加、德合製電影《我記得》(Remember),乍看又是一部老男人失智症的故事,但隨著片頭喪偶後的哀傷,逐步變成追殺納粹罪犯的緊張。
閱讀全文 [影評]《我記得》三十多年後重看1993年《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有種慶幸的感動。好片當然是好片,但當年看完就忘了,現在這年紀看完卻可烙印更深更久。
閱讀全文 [影評]重看《辛德勒的名單》小提琴家帕爾曼(Itzhak Perlman)2017年紀錄片《帕爾曼的音樂遍歷》(Itzhak),短小精悍,見好就收,沒有長篇大論,但哪怕是個對大師生平毫無所悉的觀眾,都彷彿能在極短時間內與劇中人交上朋友,本片消化素材的剪接功夫著實了得。
閱讀全文 [影評]《帕爾曼的音樂遍歷》1
BBC《博物館的秘密》(Secrets of the Museum)揭露V&A Museum大量修復師們的巧手慧心與匠人精神,讓我肅然致敬。
想映電影院播映的藝術家對決 EP3《諾爾德 vs 利伯曼》,很有趣。表現主義大師和印象主義大師的美學與世代衝突,讓人看到個性造成的偏執,以及美術史(乃至各種藝術史、技術史)可能有的霸凌和崎嶇。
閱讀全文 命理看個性:諾爾德與利伯曼的《藝術家對決》「王牌業務員」(Bye Bye Germany): 閱讀全文 小評「王牌業務員」
1
有的舞蹈概念強,但透過裝置、投影、聲效產生的gimmick,初看屏息,五分鐘十分鐘後我就倦了。戲劇比較能因為角色的牽動、情節的周折而勾人,但舞蹈愈趨劇場化後,我喜歡的某種純肢體的生猛美感有時反倒藏手藏腳了。 閱讀全文 藏手藏腳的舞蹈劇場及其他
為了石原慎太郎來訪,李敖先生昨天在電視上又大罵李登輝總統,用詞是:「那個不要臉的賤種、賤貨!」我跟媽說:「美國也沒有這樣罵總統的吧?」不管解嚴不解嚴,不管對象是不是總統,在大眾媒體上這樣粗鄙的罵人,李先生真的太激動,也毫不顧教育示範了。 閱讀全文 網路夢想日記:受傷的野獸,總容易要對方「加倍」償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