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早就對「黛玉喜散不喜聚、寶玉喜聚不喜散」,銘刻在心。
到第三十一回,寶黛之間摩擦越來越多,一點點風吹草動,都會讓兩人變得不開心,一不開心,女的就把自己鎖起來,男的偶爾也氣不過,不想一天到晚裝乖賣小。
以下這段話是首次敘述了兩人的基本生命觀:
「林黛玉天性喜散不喜聚,她想的也有個道理。她說:『人有聚就有散,聚時喜歡,到散時豈不清冷?既清冷則生感傷,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兒開的時候令人愛慕,謝時則增惆悵,所以倒是不開的好。』」
「那寶玉的性情只願常聚,生怕一時散了添悲;那花只願常開,生怕一時謝了沒趣;只到筵散花謝,雖有萬種悲傷,也就無可如何了。」
儘管寶玉也不似其他「濁男兒」追求功名,但在這方面,寶玉還頗像常人。多數人都是喜聚、喜熱鬧、喜陪伴。
但多數人也懂得:花無百日好,大家都有各自的日子要過,一旦分別,一旦疏離,也只能無奈接受。甚至,樂觀地期許:「離別是再見的開始。」
黛玉的「違情悖俗」,當然也自成一局。但古往今來的高人幽士,對這番「棄世」的見解比她超出更多。
重點不在哲學觀,而在是否實踐自己的哲學。黛玉口說花不如不開,但自己卻傷春悲秋,葬花吟詩。她從來沒有「不要」,只是一直怕「要不到」。
古代女子能自己要的東西實在太少了!這不只是黛玉的宿命,連寶釵都要不到。她們難怪會在懂得一些生命道理後,比男子更加感嘆!
黛玉當時畢竟年紀尚小.怎能懂得那許多呢?小姑娘任性是自然的.何況一直病著身體不由自己?只能在這些小地方說得別人卻由著自己.
我個人呢是只要知道是悲劇就寧可捨棄不看.就算它是曠世巨作也不願看了自己傷心.
和一個男生朋友聊
有沒有想過有一天會遇到自己的靈魂伴侶?
他說很難
因為男人總是比較[sexual]
所以女人的心思
男人總認為想太多
兩個男人都沒有那樣的心思
自然也不覺有缺
也有一種相同層次的圓滿
又聊到談得來的
便因了解而缺乏神秘感的吸引
保持神秘的距離
卻無法長久溝通
了解或不解的關係
身體和靈魂有一方總是寂寞著的
[天地不全]
只怕是喜聚喜散都不能圓滿的缺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