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vs微網誌的戰爭

親身實驗後,發現網誌(博客,blog)和微網誌(微博),對時間與內容真有競爭分化現象。

2005.07成立自選輯,主要當成外面發表過的文章資料庫,時效與互動不是最看重的。2008.03新版wordpress自選輯啟用,開始培養每日blog更新,2010.02建立FB陳樂融粉絲專頁,又開始發現自選輯的更新次數稍微減少。

儘管我預設短的公告或記述放臉書,較值得成篇的寫網誌。但發現還是產生排擠作用。

畢竟,資訊可以日新月異,載具可以日新月異,但人的時間、壽命、精力是有限的。

參加一個活動、見了一個朋友、突發的浪漫或抱怨,如果在臉書上幾筆帶過,想要重整旗鼓寫成網誌的心情就減弱了。

如果再放個一兩天,有新的零散心情可以發表,就更難回頭去寫自選輯了。

比如首演看完「我愛紅娘」很激動,但當晚寫了臉書推薦,第二天第三天被別的事情吸引,就不會寫網誌。身為編劇比較深刻或豐富的觀後感,我自己會遺忘,也永遠不會被google到。留下非常「推薦意味」的臉書塗鴉。

寫不寫「紅娘」不需要多感慨,只是發現連我也會這樣。是否很多具參考性的觀念與感想,也因為twitter、plurk、fb、新浪微博盛行後,可能在浩瀚數位空間中悄悄「流失」?

很多人討論blog是2007的熱門關鍵字,但已退燒,現在是社群微網誌天下,其實就算從人的知識和內涵的「含金量」論,有專業、熱忱和紀律,可以在網誌上持續發表值得看的內容,在全世界總網民中還是極少數。

哪裡比得上三言兩語「中午想吃啥?」「看到他就一肚子火!」以及送擁抱、鮮花、禮物、測驗、遊戲、喊讚、分享各類影音或文章鏈結,來得快速、淺顯、老少咸宜?

自稱「一天寫三十個字」的嚴肅慢筆小說家王文興,寫的當然不是現在的「簡訊文學」、「微博文學」,走的也決不是普通寫作者可以模仿、應該模仿或有興致模仿的路數。

我當然不是什麼重要的作家,寫多寫少也沒有太多人在意,在臉書上的生活瑣事會有人覺得與我更親近,但也許也有人並沒興趣在那些小情緒、小趣味中認識我,他要找尋的是更「言之有物」的我。

只是開臉三個月,真的發現日常的習慣會改變人的思緒與決定。

當人們還在談論「多工刺激」對成長的心智反應是利是弊,我只能說老子所談的「五音令人耳聾、五色令人目盲」並非無的放矢。

現代人自以為可以三頭六臂、耳上掛耳機、手上玩iphone,將來再人手一台ipad或電子書閱讀器,隨時看影片、上網、收發信,再與社群朋友哈拉幾句或隨時被打斷去看一個分享連結或視頻……這是超潮3C族嚮往的「電子生化生涯」,我卻懷疑在這樣的「激動+機動」情境下日積月累久了,是否會形成某種新的人格特質?

這種人格特質會帶來的思想、理想、夢想、妄想是什麼?這些集體的思想、理想、夢想、妄想帶來的21世紀文明是什麼?

我們可以繼續觀察。

在〈網誌vs微網誌的戰爭〉中有 0 則留言

  1. 從寫作者自己的角度來看,我蠻同意樂融老師的看法的。特別是我自己也有類似的體會。
    不過,如果從網路社群的觀點來看,微網誌的即時性和互動性對於一些具有時效性的議題常常具有奇效。雖然討論人每次發言的含金量都不高,但是整個討論串累積起來卻也相當可觀。所以也開始有人針對twitter等微網誌開發搜尋工具了。http://playpcesor.blogspot.com/2009/05/twitter-twitter.html 這篇就談到了一些。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