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管得少,是我故意的》

很高興看到這樣一本本土的管理學批判書。

包括管理者、被管理者、唸管理的學生、教管理的老師,和這社會上迷信各種「管理」是「科學、進步、福祉」象徵的人,可能都很少問問「我們為什麼要管理?」、「我們應該這樣被管理嗎?」這類問題。

我大概是自由慣了、骨子裡很野(儘管我從小唸的是幼稚園一路直升到高中以管教嚴格知名的私校),一向對「管理」、「控制」、「權威」、「體制」、「集體」……有很多戒心。

但如果是我來寫這樣一本書,就算我也能找到如許多管理學發展資料,引經據典加以詰問、批評,恐怕說服力會趨近於零。因為我沒有管理學的正式文憑背景,也不在教管理,更沒有身兼過多所全球知名企業管理高層的顯赫資歷。

做這種事情,顯然還是要「內鬥」吃香。

意思是:(就算是)真理,包裝也很重要,否則看起來就怎麼不像。

本書所說的種種以科學之名、以企業利益為依歸、行控制職工「心甘情願的最佳產出」,從「工業主義」到「後福特主義」,從「藍領勞工」到「知識員工」,從在資本主義路上蹣跚學步的後進國家到高度資本主義、動輒併購與裁員的已開發國家,其實都大同小異。

人類本來工作是為了謀生,現在卻是形成新的「工作教」的信徒,經營者、管理者是新「神王」,管理學家、管理學老師或一堆管理顧問,則是新「祭司」。

書中批判了「科學管理學派」創始者泰勒、名震全球的古典主流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激勵理論家赫茲柏格、以「追求卓越」重振美國企業雄心、成為全球暢銷作家的湯姆彼得士,乃至倡導「知識經濟」的梭羅,這一兩百年對於「生產力的提升」有許多片面之詞的大師,講了無數新名詞、新口號,到底有什麼上下左右的血緣,書中給予(甚至全無管理學經驗的)讀者,一份簡明的評述。

我相當同意本書的立論,也喜歡作者常常自我檢討的筆法,但不知該如何面對這個累積了一兩百年之久的「企業化」局勢。

我從來不相信書中提到主流「企業發展=經濟發展=物質進展=整體社會進步」這個信念,也不相信全球多數企業寫成白紙黑字的「宣言」或「願景」(裡面充滿模仿、自欺、公關和對員工洗腦的美妙文辭),我只相信有極少數憑著領導人天賦、良知、個性、善心而形成的某些「幸福組織」(營利或非營利),但太少了,太少太少了。

多數人開公司(甚至現在連學校、軍隊、政府、公益組織、藝術團體等傳統非以「營利」為導向的組織)的目的,以及這些公司開立之後被評量「是否成功」,都變成以財務、數據、績效來定標準。

所有的人際關係學派、甚至後期談的「組織再造」、「授權」、「學習化組織」、「責任制」、「彈性」……,本書都揭露了設計初衷與「讓人活得像人」或「創造地球利益最佳化」沒有半點關係,反而成為資方更深層「柔性箝制」員工過度付出體力、時間、精神的隱形殺手。

我不信這些「企業道德」和「企業文化」,和千萬年來人類歷史上倡導的「道德」與「文化」可以劃上等號,甚至,可由前者取代後者?!

只能慶幸,一路在職場看得夠多,已經不需要再多被這麼多「觀念」、「潮流」、「使命」包袱壓著走,去盲目追求「管理新知」來沾沾自喜(或惶惶不可終日?)。

我們先是人,然後才是一個為(任何個人或組織化)客戶服務的工作人。更好的是,能做一個可以選擇工作型態、條件、環境與尊嚴的工作人。

你以為全書只在幫勞工出氣、煽惑反動資方?其實作者徐詩偉博士在提醒:天底下的資方自己也被這個牢籠囚住,這是典型的「獄卒即犯人」兩難模式。如何解套?本書只是思考的開端。但至少期望大家別再異口同聲拿那些流行的管理學大帽子,互相綁架。

願工作者深思!

在〈書評:《管得少,是我故意的》〉中有 0 則留言

  1. 謝謝您的書評。我是ㄧ個教師,早就明瞭體制內的口號或遊戲規則,大部分是統治階級對被管理階級的洗腦伎倆而已;而我也觀察到獄卒即犯人的悲哀,終於有人對這樣的跨行業況階層的荒謬提出質疑,也許答案在遙遠的遠方,但覺得有了新的出口與希望!

  2. 现在的管理者,哪里肯放手少管。反而最好是其样样亲历亲为,最好背后长满眼:现代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严重缺失是问题的根本。
    常言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而当下管理者几乎全是用自己人(此就是其认为信得过的人)。一朝天子一朝臣!

  3. 又回到以前讨论过的
    全世界都存在
    特别是
    亚洲领导的通病
    任人唯贤
    更公平。
    一个公平的社会
    才可能崛起。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