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評:日劇「14歲之母」(十四歲母親)

講親情,十一集日劇「14歲之母」(2006)催淚指數更勝「當幸福來敲門」,只是重心換成兩組母女。14歲初中生未希(志田未來飾演)和兼職餐館領班的媽媽(田中美佐子飾演)是一組,未希和她未婚受孕的胎兒小空是另一組。

全劇環環相扣「生命是什麼?」「生命重不重要?」的命題,不管是和大學男生未婚懷孕休學一年的冷面女同學,或緊追不捨間接害得15歲男主角桐野智志(三浦春馬飾演)母親企業倒閉的八卦雜誌主編,這些副線都不只是為情節而情節,都有或多或少關於個體生命價值的探討。

以八卦雜誌主編來說,劇中點到他曾做戰地採訪,一些第三世界國家的青少年照片,每日攤在桌上,成為他從事「八卦餬口」的「另類勵志動力」。他對「不愁吃穿卻瞪著死魚眼」的日本青少年不滿,嘴上掛著「我最看不起這種人」,憤世嫉俗到似乎膚淺,可是編劇不也利用他來諷刺:很多人真的以為自己是理想主義者,而其實和他所鄙夷的對象同在一個宿命結構中?

第三世界國家飢民曾經被你報導過又怎樣?你還是不是他們,你也不常住當地,你能做的何其有限。遠在天邊的同情和近在咫尺的傷害,你都做了,哪一個因果更大?劇情中讓他最後介入了未希早產的救援和與桐野的重逢,似乎也暗示他自身的一點點突破,儘管他仍嘴硬:他不是好心,也不是贖罪,只是為了寫小說的好奇。

有偶像劇的唯美清新,也有社會劇的趨勢探究,日劇取材還是比韓劇更合我心,小爸爸小媽媽各國都有,墮胎或棄養都成問題,本劇的Happy Ending在現實中絕對罕聞,但劇中人煥發出的親情、友誼,確實也撼動我這老男人。

如果說「當幸福來敲門」以男主角展現一種「堅持」,「14歲之母」裡面的「堅持」就顯得更多樣。女主角不顧龐大壓力生子固然執著,她的爸媽縱然肝腸寸斷也要打理好情緒,陪女兒面對人生困局;桐野母親靜香(室井滋飾演)被男人拋棄獨立撫養兒子並經商獲得大成功,對自身與孩子「幸福」方式的強迫安排,不也都是某種堅持?靜香最後瀕臨發瘋後回復正常,還是不認小兩口和孫子,這股拗勁兒也真夠了。但這份對人生的偏執,也是使她再拼事業得以成功的保證吧。

所以,我們似乎可以發現,對物質成功的偏執的確容易導向經濟、社會地位上的成功、成就(Success、Achievement),但世間的安樂、幸福(Happiness、Well-being)從來不以「單極」論定。若不想回顧老祖宗的話,資本主義社會裡如何拿捏更完整的人生portfolio,管理哲學家查爾斯韓第(Charles Handy)的「甜甜圈理論」值得一讀。

在〈劇評:日劇「14歲之母」(十四歲母親)〉中有 0 則留言

  1. 上次听到一个人说:“以前苦”
    我等着听他下句想抱怨什么,
    他接着说“现在累”
    我还真的是很意外呢
    总结得还真有道理
    以前物质虽然不丰富,但休闲时间更多,人也更容易开心。现在天天忙,穷忙,富忙,大家都没有安逸的心了。
    世間的安樂、幸福(Happiness、Well-being)才是人最该努力追求的吧。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