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表演?藝術?

近期看了「廣藝科技表演藝術節」和文建會2010年科技與表演藝術結合旗艦計畫之「數位表演藝術節」幾檔節目。

表演藝術結合科技,不需要想得很神奇,對古老的表演工作者,舞台布景機關是科技,燈光效果是科技,甚至演員頭上的mini mic是科技,這些現在看來稀鬆平常的科技已成很多表演的基本工具。

然後,「多媒體」出現,直接搬上舞台的投影機、電視牆,打破了舞台當下時空限制,讓現場戲劇、舞蹈、演唱也可以跟預先拍好的影像結合。時下的流行音樂演唱會,普遍依賴這種映象設計補強舞台視覺。

現在講的科技表演藝術,有什麼突破?

不滿足於投影產生的「補強」或「補白」效果,要進一步讓表演者與視覺物件互動,當然,指的是與「軟體」或現場的「軟體工程師」互動。更進一步的,想要與觀眾互動,包括表演者與觀眾、觀眾與「軟體」互動。

這是從90年代熱門但現在少提到的語彙「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開始必然的進程。科技界想方設法要讓平常人也能透過數位科技,體會某種「五感擴充」的經驗(或錯覺?)。

在網路世界,這部份「數位互動藝術」發展很早。在美術界、尤其是裝置藝術界,實驗也不少。

對於我個人認為是「最後一片實體藝術淨土」的現場表演界,在數位席捲人類心智與行為的21世紀,怎麼捍衛「真實體驗」的可貴,又能巧妙借重數位科技?在看過這次數檔國內外創作後,我的基本看法是:

一、藝術先成立,科技藝術才成立:當「低科技」的傳統表演界,遇上「高科技」工程團隊,不要先矮半截,以為自己什麼都不懂;科技厲害,但科技表演藝術畢竟還得是藝術。表演界也不要以為加了科技就抓到救星,爛文本、爛演出,加上再多聲光效果,還是爛節目。

二、藝術和科技的磨合要足夠,預算分配要恰當:兩造平常各做各的,但一旦合作,必要的磨合、討論、實驗、修改,功夫絕對大異平常,藝術團隊是否安排了足夠充裕的時間準備製作,若有委製單位,投資補助方是否瞭解磨合(甚至有時翻臉吵架)之必要?

另外,在整齣製作中,科技界覺得自己是接小案子幫忙,表演藝術界覺得是花大錢請遠來和尚,兩造對預算概念是否合理?若有委製單位想鼓勵這種結合,但科技界拿走的錢遠多於表演界,對原本貧窮拮据、甚至長期有剝削從業人員之嫌的表演界是否公平?

表演界一次兩次以補助款和科技界合作,但平常或中長期根本不會自費與科技界合作,科技界也不會主動投資搞藝術,這又達到什麼「鼓勵」目標?

三、台灣科技界要再加油,先進還得更先進:以我現在看到的台灣自製節目,科技含量比國外還有不小距離,是台灣科研能力不足?廠商技術不足?我想絕對不是,只是目前能夠打先鋒的組合,在預算、時間或團隊上還不夠強大,創意和技術都還有精益求精的空間與必要,千萬不要有感覺「劇場觀眾看到這樣已經差不多該驚嘆」的低估心理。

在華山看符宏征導演、動見体劇團演出的「1:0」,我最震撼的兩段分別是:羅美玲高歌一曲(有一點點類似「第五元素」女高音那場)、以及扮演「教練」的郭耀仁訓斥逼迫「選手」劉亭妤,最後從懷中拿出無數乒乓球丟向選手,選手不斷揮拍接球,把球打向教練、打向四方的狂亂無助。

這兩場戲,一個靠的是美聲(非常傳統以人體為工具的表演),一個靠的是導演意念和演技張力(非常基本的傳統戲劇成功元素),都不是憑藉高科技。

羅美玲那場雖有光圈在背後螢幕閃動,但並非感動我的重點,甚至用電腦燈效果也不會差太多。演出後和導演聊天, 知道那場戲是軟體工程師在現場視歌手演出而做投影效果,但本來是想用「更科技」的方式(以歌手的音量驅動程式變換背景圖像,有如「心電圖」原理),但時間和錢都不夠而放棄。

我跟符宏征笑說:「有時資源不夠未必不是好事。至少不會因著迷於科技而亂做。」很高興他有同感。

我想現在觀眾要看的,應該不只是幕後工程師和表演者互動這種屬於製作團隊內部的「互動」,而是表演者與現場觀眾本來看到的硬體物件互動,或者在瞬間由表演者主控改變了現場視覺經驗;當然,若能加入觀眾互動(如因觀眾的情緒、聲音、動作而影響了現場視覺效果),劇場就會更像「遊樂園」而非僅僅是壁上觀的「萬花筒」了。

可是,請不要誤會我最後的意思是強調「遊樂園」一定優於「萬花筒」,對不起,未必。我只是強調:要炫就要夠炫,不要蜻蜓點水;但在大家都炫的年代,最道地真摯的手工氣息,也會大受歡迎。

新一代的劇場工作者,往M型兩邊邁進吧。

在〈科技?表演?藝術?〉中有 0 則留言

  1. 当艺术遭遇现代科技元素,一切只为让舞台炫起来,让观众的眼亮起来。初衷确实是正面的,但实际效果是否会达到预期,除了需要足够的财力与技术作支撑外,加入的这些种种炫是真正符合表演的需要才是最重要的。如果纵有充足的财力、过关的技术造出了够炫的场面,而演出者本身的节目水准并不出彩,那这些炫配角反成了表演现场主角的高科技艺术走不远,长不了。
    前段时间,看过一场声称有穿越之感,有半梦半真感的杂技表演,看时确实觉得台很炫,整个场馆在声、光、影、人的调配中确给人以很大的感观冲击力;但杂技表演者本身却在这样的场面里感觉不到了,甚至有让观众的眼睛到处找主角在哪里去了的状况。这样的状况下,表演者拿手的绝活又如何能让观众真正开眼呢,他们的一身好功夫等于是浪费了呀,表演者这是典型的出大力却不讨好。呵呵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