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樂融藝評33:聽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的跨領域與去領域」座談會心得

台北當代藝術館「第十屆台新藝術獎」系列活動之「表演藝術的跨領域與去領域」座談會,時間短了點,場地吵了點,三位主講人聚焦少了點,但我還是吸收、思索了以下諸點:

「有所本才有所跨」,對於定形的空間藝術(如平面藝術)比較適用「跨領域」,你還是認得出是一張畫、一座雕刻,只是上面附加了不同東西。反之,「連本都沒了,可名之『去領域』」,耿一偉(2012台北藝術節藝術總監)認為「時間藝術」較易為之,並舉東西方不同樂器同場合奏一首曲為例,但其實這例不妥,因為夾雜再多異文化樂器,還是「音樂」。

引言人鄭雅麗(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舉華格納變歌劇為「樂劇」,強調創新在任何時代都可能面臨挑戰。不同藝術型態的誕生是種革命,但未必發明新型態就可稱「去領域」,不然光一個戲曲,層層發展出的京劇、越劇、崑曲、歌仔戲,只要脫離原先母體影響,個個都可以說「去領域」。所謂的「去領域」此一時髦概念也可「去」矣。

耿一偉提到現代化之後對「創新」的讚許、趙玉玲(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系副教授)提到消費社會對「物欲」的不滿足,在在讓藝術圈的新名詞、新名相、新概念、新手法獲得今日之至高地位。我們不滿足於傳統藝術發展至輝煌爛熟的境界,當代人如還想立足,還想搞創作,只能奮起破格。

於是美術的混裝置,裝置混錄像,錄像混舞蹈肢體,舞蹈肢體混雜技馬戲,雜技馬戲混傳統文本戲劇,傳統文本戲劇混觀念行為藝術,觀念行為藝術又混回純二維美術……史上最大雜交派對方興未艾。

楊建章(台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探討古典或現代音樂在台新藝術獎較不受青睞之現象,進而為大家小小上課談優秀的現代音樂仍可緊扣社會現象或者給予聽者「不僅聽覺」之刺激。

全場著墨最少的是:當大家都在跨領域、在混搭、在越界,是否有些原生藝術的本質被忽略,比如一個美術+裝置的作品,但作者的平面能力受質疑?或者一個錄像+管弦樂的作品,卻沒提供足夠和優秀影像工作者匹敵的錄像?

概念先行、混搭當道的後現代世界,迎上21世紀去中心化、多節點、液態、維基百科式「蜂群智慧」的網路科技,領域本來就已經不太領域。

當「世界是平的」,當政客變諧星、諧星變名嘴、名嘴變「公共知識分子」都不再令人稱奇,藝術世界的跨領域真有那麼希罕、值得驚怪?

正如主講人承認,創作永遠在前,研究者和評論者不過後知後覺,意圖理論化、架構化一切已發生或待發生的混沌。

而我,隱身在觀眾席的跨界資深創作人,注意的是在我前排心不在焉一直玩手機撥弄臉書圖片的女生。我不知道她為何選擇來此聽講,但她手上的智慧型手機,以及背後的網路平台,很可能正是下一代、下下一代的新藝術殿堂。

美術館、博物館、劇場、音樂廳,可能已偷偷跨領域、去領域到那虛擬方寸之地。

而2500年前老子曰「大音希聲」,恐怕才是最先驅、也最時尚的「去領域」之最高哲學表述。

或者,複習下20世紀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的話:「沒有任何形象,就是生活中最激進的事。形象代表意見、觀念、結論、象徵。你已經漸漸建立了各種形象——也許是有意識,也許是無意識,不過通常都是無意識的——這個形象又經過互相的責罵、支配、決斷、侮辱、佔有、執著而生根。」

在〈陳樂融藝評33:聽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的跨領域與去領域」座談會心得〉中有 0 則留言

  1. 雖然時間短場地吵聚焦少,
    給讀者分享的卻是篇專業而敬業的好文,
    克氏的這番哲學理論在這裡就好理解了。

  2. 说起广播
    秃头芭比娃娃
    这个内容
    在内地媒体也有看到
    他们倒是全球同步行销啊
    说世界最大芭比娃娃店
    就在上海
    我还没去过啦
    随缘吧

  3. 陳樂融先生您好,我是鄭雅麗,非常高興您昨日在現場,以及為文回應,許多深刻見解也值得我們再思考。惟請容我在此略說明在您文中所提到的,可能的一個誤解。講座中我提到華格納的樂劇,並非在說明「跨領域」或「去領域」,記得是在說明台新藝術獎著重當代藝術中的突破與創新,但每個時代的突破與創新都不容易,因此舉了一個關於那個年代不同意華格納者對華格納音樂的ㄧ個鄙視的笑話,來說明創新之路的難行,以及作為支持當代藝術創新力量的推動者,對委員以及獎項本身都有挑戰。
    如果將華格納樂劇拿來作為「跨領域」或「去領域」的案例,那真是我自己也難以接受的謬誤了!在講座過程中如果有此錯誤連結,希望有機會澄清。謝謝您!

  4. 雅麗:
    留言刊出
    看來是我誤會了
    抱歉
    斟酌了下
    雖有您的回應
    但原文可能繼續傳播
    所以還是略加修正
    以免誤導

  5. 究竟是[跨]还是[去],感觉无论是何种叫法,艺术最本质东西的质量才是关键。否则一切附加在上的锦上添花之杂物都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弄不好还会适得其反:本末倒置、主副颠倒。丢弃一些所谓的时髦新名词,或许返璞归真才是最有艺术生命力的表演艺术。
    作为一个普通观众、作为一个没有亲历这次讲座的我,从本文中感受到了您和与会各位发言人身上那种强烈的艺术使命感。您这篇文写得很有质感。

  6. 一些艺术形式的确需要创新(比如一些曾经辉煌过但现在被大众边缘化的一些艺术:比如曾在大陆江浙一带相当盛行的评弹,自觉现在就到了非创新不可的地步),但有些艺术形式却未必需要创新。创新、混搭初衷很好,但做的好不易。

  7. 难得见老师修已经写好的文。
    能这样做
    让我们更佩服
    乐融老师

    仍然要感谢老师
    写了这样长的一篇文
    让我们走近了台新
    多了一次接近不同艺术的机会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