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第一次注意這個藝術節,也才知道有個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成立的「台北數位藝術中心」(DRC)。
本屆活動分四個區域,活動內容盛大繁多,可能是想越做越大,或者拉攏幾個組織、獎項一起造勢,包括在剝皮寮舉辦的第五屆台北數位藝術獎、國際數位藝術邀請展、第五屆K.T.科藝獎(英文為K. T. Creativity Award,同時寓有紀念李國鼎先生的「國鼎」與「Knowledge Taiwan」意義)、形同「展中之展」的404國際電子藝術節、2010魔幻動畫展、第四屆數位藝術評論獎頒獎典禮暨評論發表會。
在台北數位藝術中心舉辦的國際交流駐村創作展、FAUST數位藝術大師工作坊。
在西門紅樓劇場售票舉辦的數位藝術表演獎首演「交響樂計畫——壹、機械提琴」。
在德國文化中心台北歌德學院舉辦的德國錄像藝術特展。
洋洋灑灑,主辦單位肯定勞心勞力,但對還不太瞭解這個領域的大眾,密集的大餐往往造成心理學家Barry Schwartz 所謂的「選擇癱瘓」,比較外行的,或者只想嚐點甜頭、不想做研究的,就可能認為太複雜、太多元,而乾脆放棄,或者,拖著不做選擇,以致很快活動就過期了。
今年金馬國際影展策展的片量創新高,據說,總票房卻創新低,可為警訊。
外行如我,今天抽一小時小逛的是主展區剝皮寮歷史街區。
在隨意瀏覽的過程中,立刻發現發現最吸引我的,還是預算最高的國際數位藝術邀請展「絕對幻滅」,五位國際級藝術家的作品,從概念到技術,都最令人滿意。
日本黑川良一「流變:五個視野」:提供尺寸最大的聲色刺激,五台投影機與五聲道喇叭的多重影音同步,有如蘇軾「前赤壁賦」之「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那種數位流動之美。
法國吉雍‧巴黎「出鯨魚記」:提供有如電玩畫面無止盡的汪洋陸塊,中心點卻是一個在湖中俯首趴睡的小木偶,世界沒有可見的生物,只有不同視角、不同漸層的景色改變。看起來不深奧,但確有一直盯著看會被催眠的魔幻感。
加拿大拉波特「時間」:極簡的裝置,卻能讓一個小球在金屬筒中,透過氣流微細變化而不斷躍動,隨之發出產生聲響與鏡頭下的光暈,可說結合聲響學、機器人學、氣體動力學與電腦科學,卻以一個「工藝品」的姿態,低調地訴說這一切思維與手藝的結晶,至為精妙。
法國布里索「如同納西斯…」:看題目即知與希臘神話「自戀美少年」有關,卻不是展示藝術家自身對自戀的研究,而讓觀眾冷不防進入自戀的圈套。當你發出聲響,螢幕會出現千萬條掃瞄線組成美麗的數位圖案,更重要,會出現你的身影。但這個「你」卻是一刻不停之「色、身」。他引用羅蘭‧巴特的話語,但我更想到佛經「空不異色,色不異空」。
法國埃爾南德斯「水在這」:另一件多層次、高規格的創作,先讓觀者對鏡拍照,再進入有如「許願池」的透明水盆撥水,水中會出現剛才自己的倒影與之前殘留的他人倒影,還能因手撥水的動作發出聲響。整體是個夢幻而令人屏息的經驗。
看完這五位大師的作品,更讓我確信:上次所寫「科技?表演?藝術?」並非無的放矢的苛責,科技與藝術的結合真的能做到更多,而且有足以發人深省的深度,而不只是「奇觀」。
走出科技神壇的展場,看著剝皮寮古樸的房舍、蔚藍的天,這種心與物的反差非常之好。
這時候是該想到剛才蘇軾那段話的下一句:「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
還有時間,我會再去其他幾個展區逛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