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多了不少網友(主要在中國大陸),很多之前只知道我寫歌詞的新朋友,發現我好像還算喜歡閱讀,想聽聽我怎麼看書、推薦哪些書。
其實,我很討厭被要求為青年學生推薦一本書、十張唱片、三十部經典電影這類特定數目的選拔。總覺得那是媒體的需要,不是真正喜歡看書、看電影、聽音樂的人的需要。
喜歡做這些事情的人,需要的哪裡僅止於這些數字?而古往今來的內容物,也的確波濤洶湧、源源不絕。
所以,問到閱讀,最重要得培養真正的愛好之心、渴慕之心。你有心,自然會去尋求,而不是單單開口問別人一個、兩個、三四個「限縮」名單。
我曾經為了一個學門,站在大型書店那個主題的書架前,從最上面手很難搆到的位置,一本本拿下來翻。看看哪一本是那個階段的我,看得懂或者心相應的。
同一個學門,講發展背景的、講觀念道理的、評論這門學科的、學科內人物傳記的,各個寫法不同,趣味都不相同。
瞎子摸象,你摸到一塊是一塊,「先以欲勾牽」也不壞。等你更有輪廓更有興致更有需要,你就會去補全其他的拼圖、甚至嘗試建立架構。
不去書店,去圖書館,也可以用同類方式摸索。我說是最簡單的一種「掃瞄+掃街」摸索法。
最糟的是,去書店只停留在暢銷書榜單或專櫃前,或者非要等到你周遭同學、同事都在看某本暢銷書、甚至推到你面前說「好看」,你才借來看或跟進去買。
暢銷的當然有很多好書,但更多好書是不暢銷的。你只吃暢銷書,難免營養不足。
如果發現自己現階段就是那樣,那麼也不用刻意逼自己:「我應該要好好閱讀」。因為,內在的求知慾、好奇心明明就還沒升起。
也說不定,你是渾沌未鑿的聖人、至人,根本不需要這麼多人為文本。
本站「陳樂融自選輯」已推薦過不少書,截至今日被歸在「閱讀筆記」一欄有114篇(還不只114本書),有興趣的應該先看看這些書評,因為就算評價不一,但某程度都算我推薦、思考過的書。
佛法曰「發心」,儒家講「立志」,都是得先在內在堅定起這份「好要」之心。
否則,山珍海味堆到你面前,你也是興趣缺缺或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
這個問題我也想了好久.多謝老師這篇和舊作”向某些自己道別”中的另一篇.
我想通了,有些書買下了,但始終沒有看完,都可以丟掉了,因為那已經不是我有興趣的範疇.仍舊苦惱的,是我的興趣怎麼轉變得如此快,以致買下一堆無用的書?!或者,我的判斷力太差,無法透過簡短的預覽做出正確的決定?!
陈老师,我最近在看梁文道的几本书,都是关于推荐阅读的。您有这方面的书吗?想看看!当然,我会先去看看你的阅读笔记。
其實,我很討厭被要求為青年學生推薦一本書、十張唱片、三十部經典電影這類特定數目的選拔。總覺得那是媒體的需要,不是真正喜歡看書、看電影、聽音樂的人的需要。
看到这段话让我想起了梁文道也说过类似的话,看书并不是要靠人去推荐才可读,当然推荐也是一种方法。喜欢并愿意深入了解才是阅读的动力!
不同的阶段确实会喜欢不一样的书,小学喜欢看作文选、看漫画,中学喜欢看中外名著,到了大学喜欢看些乱七八糟的书,并不是不正规的,只是风格花了些,比如人物传记、心理悬疑小说、佛教文化类等,总觉得不管看什么书,都会有收获,当然,都会让自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