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作詞家》大陸簡體版受訪相關資料(1)

(2011年3月中旬由天津華文天下出版社推出後,陸續接受大陸平面媒體書面專訪,將各家筆談內容彙整在此分享)

問:寫這本書的初衷是什麼?都說同行相輕,是什麼原因讓您決定去關注他們?

答:會寫一本講作詞同行的書,是在流行音樂界二十多年歷練後的個人心願。那麼多優美的詞曲,我們唱了、聽了,卻沒有其他任何著述可以挖掘紀錄、傳遞經驗。甚至同屬幕後創作,相較作曲家、製作人,詞人一向更不受注重,我覺得這是不合理也非常可惜的。

問:這本書一共寫了多久?在您做訪談過程中是否碰到過一些困難?

答:從規劃名單、聯繫採訪、資料搜集到寫作完畢,耗時一年。最大的困難是:夢幻名單並不好請。莫以為流行音樂界的人必定愛曝光,雖處娛樂圈,但詞人往往非這圈子的核心。多虧了本書受訪者不少人身兼數職,不排斥受訪或拍照,或者就算有些勉強、生性低調,但至少願為一本嚴肅寫作的書曝光。

問:對於這本書在大陸出版有哪些期待?

答:這是我20多本繁體版著作中,第一部正式授權大陸出版的簡體版書,也剛好是探討一般人對我最熟悉的作詞專業。雖然並非講述臺灣流行音樂的大部頭專書,看起來只是人物訪談誌,但希望長期支持臺灣流行歌曲或流行文化發展的讀者,能體會我的用心,一次輕鬆親近14位過往曾影響大華人地區無數歌迷的幕後文藝功臣。

問:在您採訪中,哪些人給您留下的印象比較深?哪些特質吸引了你?

答:本書一大特點是,這是首次由「作詞家vs.作詞家」角度出發的專業對談。不但彼此在工作領域上容易對話,拜過去我行事為人不太差之賜,能取得對方信任,跟對方沒大沒小、亦莊亦諧,在很短時間內取得有意義的資訊。

友善與緊密的氣氛中,我與對方一同回憶、偶爾刺激,甚至相互攻錯。說實話,每個人的個性都很獨特,大家一看書就可以嗅得出我刻意保留的他們的獨特氣質:不管是拘謹或奔放、自戀或壓抑。

問:您在書中每篇採訪後有對這些詞人言簡意賅的評價,接受您採訪的這些音樂人又對您有哪些評價?

答:這問題你應該去訪問他們!哈哈。

問:對於當今臺灣樂壇乃至整個華語樂壇的現狀,您如何看?如果按階段劃分的話,比如80年代至今,每個階段有哪些不同點?

答:這問題幾個小時也講不完。我對大陸樂壇不很瞭解,只能扼要說說臺灣方面。臺灣唱片市場經歷了我參與的80-90年代,最百花齊放也最有利可圖的時代,本土工業欣欣向榮,但也因為市場蓬勃,吸引了外資大舉進入,金錢遊戲多少取代了創作本質。

到90年代末期網路科技開始發展,一片版權真空的混戰中,直到現在也看不出唱片公司「錄製音樂」的出路,更造成了詞曲、製作、企畫、宣傳、錄音等人才大量出走內地或退出。

產業結構性的轉變,必然對產業鏈上中下游、包括聽眾的習性與口味都產生變化,也回過頭影響了音樂創作與表演的方式與質地。

問:當今歌壇有很多新歌手更願意大眾關注他們音樂以外的東西,比如緋聞,而很多老人的音樂又拿不出太多新意的東西,這種現象您怎麼看?

答:當唱片公司無法靠銷售CD或DVD賺錢,數位平臺也無法提出足夠優渥的實質回報,藝人被迫出賣「真人」而非可複製的音像製品,這整個扭轉了產業重心並大大打擊了本來以此為生的相關人員。當詞曲作者不能像歌手一般去商演或拍廣告,他們如何還能以寫歌為生,更遑論要求他們寫「免費服務大眾的好歌」?

在〈《我,作詞家》大陸簡體版受訪相關資料(1)〉中有 0 則留言

  1. 作为当年飞碟唱片的热爱者,长久以来一直有个疑问。在90年代初的时候,飞碟唱片正是鼎盛时期,不知为何在那时放弃独立经营,最终被华纳完全收购,以至于彭国华先生后来还需另成立丰华唱片。虽说当时受外资影响,很多唱片公司都被并购,但飞碟这样具有相当实力的大公司,应该有能力像滚石一样坚持独立经营。华纳接手后的发展并不理想,对本土音乐重视不够,而且造成当年飞碟出版的唱片版权繁杂,很多唱片成为绝版。如果当时飞碟唱片能一直坚持经营,如今一定会像现在正庆祝30周年的滚石唱片一样成为传奇的。希望陈老师能够为我解开这个困惑。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