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1:「我的」宗教經驗

這個世界上,任何東西都可以說是「我的」,但是對於宗教經驗就不能這麼說。……因為唯有「我的」死掉了,宗教經驗才會發生。——奧修

宗教經驗是什麼?宗教經驗不是你加入哪個團體、皈依了哪個老師,宗教經驗也不是你去做義工、去佈施。宗教經驗不是你身分證上的職業欄那般一目了然。

宗教經驗是你去看自己,看到很深的時候,看到自己其實不是你原來以為的那個人。非但不是你認為的那個名字、那個頭銜、那個身分,而且甚至不是你原先以為的那個身體。

你的身體被無數細胞和細胞中間的空隙聯合組成。每個細胞各有其生生死死,它們都不是「你」,又構成了「你以為的你」。

只要你還帶著原來的頭腦想著「我是誰」、「我有什麼」,就算表面上在打坐、冥想,也還是在小我的經驗中。你還是不曾進入古往今來成功修證者曾經歷的「宗教經驗」。

宗教經驗絕對是大我的——這不是規定,而是屬性。宗教經驗使我們變得更加具宗教性(religious),而不是把我們登記為某某宗教徒,更不是讓我們可以據以和別人競爭比較的工具。宗教經驗不是證照。

宗教經驗是小我的消融——哪怕是剎那——宗教經驗讓我們體會宇宙性的存在,讓大腦止息,而讓虛空中的心智場流入,讓「天光」流入,讓「神恩」流入;在那裡面是沒有小小的自我可以容身的。

頭腦在運作的時候是很愛「計算」與「評斷」的,這是它求生的本質,維持我們這三度空間的肉體正常運作必備的技術。可是如果你想修行,想體驗宗教經驗,那麼強烈的人我之分只會壞事。

頭腦永遠在保護我們的小我,可是偏偏宗教經驗的強烈程度,會讓我們的小我消失無形。宗教經驗應該是對舊有秩序的摧毀。

所以奧修說:唯有「我的」死掉了,宗教經驗才會發生

就好像光明出現,黑暗自然而然消失一樣。明與暗不是比較性的,而是全面性的。不是討價還價,而是一種革命。

執著於我的宗教與你的宗教,執著於我的定境與你的定境,執著於我的上帝和你的上帝——在得道者的眼中可能無比荒謬。

是真的宗教,可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真的定境,可以念念相通、交相驗證;是真的上帝,可以做到真正「神愛世人」。

真的宗教性,是「無人」。

當我們在真正的宗教經驗裡面,只是單純的「在」,單純的流露與演化,那是參與心理學家榮格所謂「集體潛意識」唯一有效的方式。那裡,不必執著什麼是「我」和「我的」。

只有當我們回歸「現實」,回味或分析那定境中的一切,大腦才再度取回它對我們的主控權,「我」和「我的」才又重新變回人類的語彙。

(2002.12)

在〈對話1:「我的」宗教經驗〉中有 0 則留言

  1. 灵魂与肉体+思想分离时,我就不是[我]了。这宗教之感也就和哲学也就达到空前统一的境界了。
    有时面对镜子,人也会突然发出如[镜子里的这个人是谁?]这样瞬间的疑惑,此时可能就跨出了[我]的第一小步。

  2. 讓大家頭疼的宗教哲學新系列又出土了
    哈哈
    本來想等「歌與人生」抒情系列連載完
    想想搭配前後刊出吧
    因為可刊的舊稿還非常多

  3. 看了您的這系列,我自己受了些影響也有思考呢,有人給老總寄來很多佛教的書,他最近總是講話很禪,閒聊時談起宗教,我問為甚麼中國人好多都沒有宗教信仰呢,他說只要你相信凡事有因果,其實就有了佛教信仰,拜佛對自己甚麼都不用求,只求心安,只求萬物太平,就甚麼都有了…我覺得說得還挺在理。繼續學習啊,多難得的機會。

  4. 半梦半醒之间,现实中的你与梦中的你越过时空相见的对白:[你是谁?]等完全醒了:“噢!你我都叫陈乐融呀!”呵呵!
    单看了这第一集的对话,自己没有觉得头大,思路很清晰。无论什么好货,你就把你的库存慢慢搬出来吧,我们照单全收哟。XD!

  5. Why must there be total foresaken of self worth as an yielding foundation to intangible enlightment? If that is the ticket at admission gate, I’ve no desire to enter,no matter how wonderful the commercials claim to b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