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都不是聖子了,為何期待有個聖母?

加拿大導演札維耶多藍(Xavier Dolan)有才氣,但我真的不喜歡他重複表現的主角性格。

《聽媽媽的話》(I Killed My Mother )開場就怒懟媽的十六歲同志青少年Hubert,或者《雙面勞倫斯》(Laurence Anyways)想變性的三十多歲文青講師Laurence,他們都有在崩潰中找媽媽的情節。

前者是嗑藥後半夜吵醒媽,跟她說了一堆亂七八糟的感性話,白天卻又無法遏制對母親的各種不認同;後者失業當天在酒吧被揍得頭破血流,媽媽不便出門要約隔天,他非要立刻見到媽媽然後痛哭逼問「你不愛我了嗎?」,母親掛電話後他猛砸陌生人好心借他的電話。

說實話,現在的我超級煩這些自憐自戀(還隨時情緒綁架身邊人)的崩潰者,管他是不是同性戀者,管他是不是出口成章自以為有藝術才華。

他們流露出的(其實就跟編導多藍本質一樣),就是嬰兒期對世界的邊際感模糊,以及想要什麼就非要得到(卻又必然不可能每件事都這樣如願)的憤懣、恐慌、挫敗。

他們像不定時炸彈,想對人好就對人好(還巴巴地渴望被立刻稱讚、感謝),想徹底否定就徹底否定,中間毫無緩衝地帶。而身為他們的媽媽,自然必須有不同的對應方式才能比他更堅強地活著。

《聽媽媽的話》的媽心理也不健康,但她用一種刻意的疏離保護自己和兒子脆弱的關係,用某種無視或偶爾的奚落多多少少釋放自己的怨氣維持平衡。但這種處理當然只會被聰明兒子識破,而再次把媽媽釘上「你根本不愛我、不想要我」的十字架。

而《雙面勞倫斯》的媽除了疏離,還直接把話挑明:我們並不親近,所以你可以去變性,想做啥就做啥,反正你也不會問我,但別想讓我進一步關心或替你擦屁股,我不會當你的避風港,你自己想好就面對,而我是不會懲罰自己認為我教育失敗或做錯了什麼。

這母親想得超級理性,但誰可以說她錯?因為人總需要保護傘,都需要防護罩,面對人倫上的天崩地裂。

兒女可以做出各種反叛或對抗(在當事人角度他/她在做自己、追求自我、完成自我),但身為曾經產下與養育這生命的母親,難道不能有自己要療傷止痛的方式?她不能做自己、追求自我、完成自我?

《聽媽媽的話》的男主角甚至幾度嫌棄母親吃東西會吃得滿嘴油,會批評她每件衣服和飾品,會跟朋友恨恨地說「我以前很黏她,但我四歲之後她就變了」,這分明是滿嘴毒牙毒血毒汁了。

我很討厭當今藝術動輒把弒母情結與戀母情結綑綁在一起,也排斥多藍一出道就走紅,明明立刻功成名就,還不斷向世人反芻、強化與販賣這份綑綁畫面。

我實在很好奇,多藍的母親怎麼看待他的作品?有人去訪問關心一下大導演母親的真實人生?

你都不是聖子了,為何期待有個聖母?這不是媽寶什麼才是媽寶?這不是負義什麼才是負義?

成長期若被實質家暴、霸凌是一回事,但若只是想當gay或想當詩人、藝術家而自覺和社會格格不入,拿自己乖違的理念與慾望當成世間唯一火把,要家人一起為自己理念與慾望埋單,還散發出這麼多仇恨怪對方不支持你,又是另一回事。

總之呢,當藝術片看看是一回事,人生路上我自有準則。

人生很苦,超級苦,但你要學會自己斷臍帶。不喜歡這個國就不要愛,不喜歡父母就別逼自己愛。以愛為名行仇恨傷害之實,不上算。

在〈你都不是聖子了,為何期待有個聖母?〉中有 1 則留言

  1. 凡人中不太会有圣子圣母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
    特别是在至亲面前
    最后一段记下,着实要勉励自己啊❤️

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