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的孩子與老子的嬰兒

法國當代哲學家吉爾德勒茲(Gilles Deleuze)談尼采哲學部分,過多後現代主義用語我看不懂也不想看,但談生平部分,引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三個變形說:「精神如何變成駱駝,駱駝如何變成獅子,到最後獅子如何變成孩子。」

尼采認為這三個變形也意味著其作品的不同時刻,以及他生命與健康的不同階段。當然,三者的劃分是相對的:獅子已經出現在駱駝的身上,孩子也在獅子當中;而在孩子身上有著悲劇的結局。

很多內心素質本來就是像俄羅斯娃娃一個套一個,下一階段的你包含前一階段的你做變化(甚至有人一輩子停留在一個主要階段的內在狀態)。

人生階段可能有具體的劃分,但內核未必。要看個性與外境產生什麼樣的撞擊、消融、調整,才可能有「駱駝-獅子-孩子」這種三段論。

進一步說,如果從被動承擔傳統禮教文明的重擔(駱駝),到打破框架建立自己的精神世界(獅子),不只尼采,很多人可能都經歷過,但下一步從獅子再轉變成孩子(從掌控到放棄掌控、無須掌控),在人口比例中就非常非常少了。

尼采經歷了壯年井噴式的創作與出版,45歲麻痺性癡呆發作,黑暗一步步吞噬掉自己,55歲過世——這不是從獅子到孩子(更不是他說得很好聽的「瘋狂本身也是一道面具,掩飾著一個無可避面又太過清楚的認識」),而是從健全到失能。

他退化為必須先後接受(他精神上極度討厭的)母親及妹妹照顧的孩童般狀態,這樣的無助,並非吉爾德勒茲所謂的「新價值及新評價原理的創造者」。

「新價值及新評價原理的創造者」 ,如果不用這麼拗口的哲學詞,我寧可用塔羅牌數字零的「愚者」代替。

老子也標榜「復歸嬰兒」,不過正如香港作家岑朗天分析:

相對於尼采「嬰兒」的向外開創性,《老子》的 「嬰兒」 是循養生一路向內復返、帶著塌縮的意味。就此,黑格爾無疑有他的見地。...黑格爾講辯證法, 《老子》 也講辯證法,不同的是前者是螺旋型向外向上飛升;後者是層層向內復歸。

所以,愚者牌的天真自信、一往直前、不知判別,比較類同尼采三階段論最後的孩子。

可惜,無論哪一個,尼采個人都失敗了。

在〈尼采的孩子與老子的嬰兒〉中有 5 則留言

  1. 看著塔羅牌的圖案的感想:「愚者的熱情還是有與真理道路交疊的時候
    但命定的岔路到了,旁邊也是萬丈深淵」

  2. 總覺得,一個人能修行或成長的時間,大概只有身心健康或有自主權的時期。
    其他身心不能作主的時間,可能是不能改變的業力,或只是生命自然的冥伏狀態,應該可以不算。
    所以開悟覺醒成道或西方所追求的超越境界,總覺得去頭掐尾的看中間階段就好。(不然人類大多數晚年多顯狼狽或衰弱,實在很難找出有幾個人在此時還展現所謂精神高度。)

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