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者、奇人,在歷史上往往不是最出名那幾位

李劼《百年風雨》的書摘,連載得有點長。能摘錄的多,當然也代表我的欣賞。

只不知,每每我的廣播、我的網文,推薦的書,在全球能多賣出幾本、多找到幾個知音?

在最後一篇書摘,我選的這段話,其實很有深意:

「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上,不知走過多少像箕子那樣的聖者,不知走過多少像老子那樣的奇人,但他們寧可默默無聞,也不願掉進命運的圈套。也是這樣的拒絕,致使最為平庸的人物,逐漸上升為高山,讓更為平庸的後輩們不斷地仰止。」

我敢說,李劼也在說他自己。

不管聖者、奇人,在歷史上往往不是最出名那幾位,因為「道可道,非常道」,同樣,「聖可聖,非常聖」。以此類推。

即便老、莊,都有無數人的集體意識寄託,他們只是一個符號。就好像反過來說,老莊活在今天,你認為他們會長什麼樣、做什麼事?

非要「倒騎青牛」、「曳尾塗中」,你才認得?才能通過選秀?

俗人有慧眼,也就不叫俗了。

所謂「寧可默默無聞,也不願掉進命運的圈套」,其實跟李劼討厭的儒家某些立論有些接近,「危邦不入,亂邦不居。 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孔子也這麼說。

只是在智者眼中,多數人類時光都是危邦、亂邦、無道之世,所以才要隱、才要卷(所謂「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不是為了默默無聞而默默,是時代的浪潮與機制,就不容易讓你出頭。你就算發出聲音,也只有極少數人接觸得到;縱然接觸得到,也很難振聾發聵。

李劼對先哲的感慨,我也幫著螳螂捕蟬地幫他感慨了。

也許,臭屁地說,也有人會為我感慨?

在〈聖者、奇人,在歷史上往往不是最出名那幾位〉中有 12 則留言

    1. 另一位靈性大師說的話,又顯出許多隱者對避世的灑脫面。
      他說,真正的叛逆者不改革社會,而只是離開社會。
      革命仍是放不下與社會的對抗,而(在心裡)離開,則是超越社會。

  1. 想到西方某詩人說的話,“要做事需要適當的無名。”
    不要過多名利的包袱,才能真正直心而活吧。

  2. 「危邦不入,亂邦不居」似乎也不是孔夫子自己的抉擇,我看他周遊列國,其實就是在魯國(山東)政策失敗而閃人,然後在衛宋陳蔡等國(河南)繞來繞去,不斷換工作,帶著一群學生在河南流浪。

    而老子箕子用自己的方式,試圖遠離喧囂或災禍,比起孔子,他們或許後來「默默」一點,但找到一條自己喜歡的路,不必一直換工作或流浪。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