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中的江城」(八旗文化出版):★★★★☆
美國作家何偉1996-1998年在中國四川涪陵教書、遊歷的報導文學,封閉的小城,三峽大壩興建之前的中國,被懷疑、嘲弄也被善待的老外,構成精彩的中國觀察筆記。
最特別的是作者開放平實的心態,讓他的觀點與感受,變得能讓不同地區的人接受,他筆下文明、不文明、或者難說「何者更文明」的各色言行。當然,在中國出版的簡體版,據稱很多批評當地的篇幅還是被刪除。
十多年過去,這個小城當然更繁盛了,但相信絕對還有很多骨子裡、根子裡難以磨滅的印記,仍在這些居民身上,在這個國家的靈魂深處。
書中描述共黨對教育體系的思想控制、歷史言詮,現在看來好似好笑,但別忘了,就在眼皮底下剛發生過的,「紅歌」忽然撲天蓋地,西部這省不又扮演過一次重鎮角色嗎?
在中國,很多事情過去了,不代表它就永遠過去,這才是一本講述90年代「中國學」的書能歷久彌新的緣故。
四顆半的好書
這句說的好
在中國,很多事情過去了,不代表它就永遠過去
「相信絕對還有很多骨子裡、根子裡難以磨滅的印記
仍在這些居民身上,在這個國家的靈魂深處。」
教育體制的思想控制到何時才會扭轉
悲從中來……
外国人看中国的题材虽不少,但作者以平和、客观的笔墨来叙述一个中国西部小城的人和在小城的种种际遇,尽管大陆只看到删减版,但还是可以让我了解到大部分精华的吧。而且删减之处,想来无非就是与中共不利的一些事,删了其实也想象得出。在中国,感觉许多东西其实并没过去,而且是在延伸。薄过去了吗?没有。其发酵作用还在中国许多至今都还用纸包着火的地方上演着。
听这期节目时,让我非常的有感。比如:听到这位作者被当地人用怪异的口气说:[哈娄]时,作者自己很不是滋味的感受等等场景,让我非常有感的同时,又让我的联想思维延伸到了很远。虽久居四川,但对四川的感受于我永远都是那么的近,又觉得是那么的远。不敢在此再多说与此相关的曾经趣事了,否则太过喧宾夺主了。XD!
这本书我没看过,在网上大概看了一些章节,怎么总觉得作者描写的90年代中期的大学跟我所经历的大相径庭呢?我是80年代的中学生,那时学校就有外教,外教跟我们的任课老师没什么两样啊。
樓上的小木船同學
當時的地方和地方不一樣啊
到現在很多地方都彼此差好多的
你說在哪個城市呢?^○^
中国地方很大,所以对外国人在中国各地人眼里的状况真是千差万别。书虽还没读,但相信这位作者所述的是他真实的感受。特别是像涪陵这种四川省内的小地方纵使是90年代中后期也真是可能的。在我的感受里,四川人对于外来人的确常有稀奇感。而小木船所说的状况也是事实,以前我们学校的外教也基本是一视同仁的。关键看具体情况。
说个小事实:不要说书中所说的年代,就是现在:比如去年我在北京坐地铁时,因在车厢里和家人用上海话交谈了几句,身旁突然一位四川人用四川话睁大眼睛看着我:自言自语的小声一句:上海人!当时我一阵怪异感:感觉她带着笑意看我的同时,仿佛又把我当外星人在看。非常之不自在呢。当然我知道她其实并无恶意。呵呵!因为我知道四川人向来对外来人较敏感些。对外国人也如此。在此不多举例了。呵呵!
其实当时我心里有想过若当时马上又改用四川话再多说几句,那位又会有何表情呢。哈哈!
涪陵现在究竟怎样啦,
也没个涪陵人进来说说。
我看报道
不仅有股票 "涪陵榨菜 "
还有期货
"腌榨菜"^_^
很意外。
谁知道未来怎样?
希望何伟筒子能继续观察、记录、了解
这个城市的变化。
其實何止本篇沒當地人回應
我寫過不少事情都沒有
看來必須像韓寒那樣的博客人數、蔡康永的微博人數
才有足夠的中國地理的樣本吧
哪有
当地人一定很忙
忙着凡人生活
网上活跃分子
还不够多
去過三峽工程前最後的三峽
從重慶一路沿江而下至武漢
輪渡停留過的小鎮已不復存在
不記得是否有經過涪陵
不知神女峰是否依舊
兩岸猿聲啼不住是否依舊
不過書中提到學生的確就有當年我們的身影
我們變了麽,是的,變了
有人說,一定要相信,我們這代會看到民選的
此刻美國大選結果,奧巴馬連任了
最近 在看他的另一本书:「甲骨文」。
看得好费脑子,
比起「江城」费脑细胞,
却还是想读下去。
“中国人从来都不擅长讲述自己的故事,要让他们打开心扉往往要用去数月的时间。”
何伟新书《奇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