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看台灣大學「寶島回想曲:周藍萍與四海唱片贈藏展」

喜歡這個時節、這個天色、這種樹影,有些疏落,有些寂寞的招搖。

跟妹妹研究了下,那漂亮的紋路應該是本來牆上的爬藤被清除後的遺跡。

陽光燦爛的時候,這草坪很有生命力,現在則有另一種。

好喜歡這滿地落葉,有點像國外住宅區的草坪。

總圖書館外的枯樹,再枯也沒幾日了。春都來了。

此行主要為參觀展出已兩個月的展覽,台灣戰後第一位最重要的作曲、編曲、電影配樂家周藍萍。作曲作品包括「綠島小夜曲」、「回想曲」、「美麗的寶島」、「願嫁漢家郎」、「昨夜你對我一笑」、「山前山後百花開」、「茶山情歌」、「情人!情人!」、「當我們小的時候」等膾炙人口的流行曲。

展場不大,但清爽明亮,一角擺設了復古書桌,應該不是周先生的遺物吧?

周老師曾長期幫臺、港電影配樂及作主題曲,包括為邵氏「梁山伯與祝英台」所寫全本黃梅調電影歌曲,為巔峰不朽之作。現場還展出他當年與邵氏所簽專屬合約。

除周老師作品,合併展出與其同代之四海唱片公司出版之圖書、雜誌和唱片,我才知四海除了流行音樂,還推動不少精緻聲樂、民族、演奏作品。連「後金韻獎時期」蔡琴、李建復、李壽全打造之「天水樂集」也由四海唱片出版。

現場文物展出靜態,文史氣息勝過娛樂性,和家人小坐時,我忽然有種「一個偉大作曲家的一生不過被我們三十分鐘匆匆逛完」的感慨。畢竟,音樂科班出身的他,主修聲樂和作曲,擔任過歌詠團指揮,在70年代成為台灣參與國際唱片組織IFPI第一人,還能橫跨流行音樂和嚴肅音樂界,怎麼想都很稀有。

如果連這牆上當時的紅歌星,我現在都只認得紫薇、陳芬蘭;這校園人進人出,知道周藍萍在流行音樂史上大名的人恐並不多。

媽媽感嘆民國15年生的周藍萍,46歲就積勞成疾英年早逝。一直說:「如果他活久一點,後來知道他的人就可以多一些。」

我則務實地說:「重點在根本很少人知道或關注詞曲作者、編曲配樂。你兒子現在還活著,但台灣知道我的年輕學生也很少了,不用說更以後的人。」

所以,就算周老師活到現在,可能只是大名被淹沒得更深一點、更寂寞些?

一個房間,簡單交代了創作人的一生。雖無法更深刻,但也已彌足珍貴。

在〈早春看台灣大學「寶島回想曲:周藍萍與四海唱片贈藏展」〉中有 0 則留言

  1. 我也好喜歡那滿地落葉
    有枯葉也有地上長出來的綠葉
    兩種交錯著
    都有著自己的力量
    來過
    會被記得
    不管多少
    被遺忘淹沒也算是另一種形式的存在

  2. 疏落寂寥的冬日亦有恬靜的美
    感慨怅然中无限缅怀
    人生短暫,作品是永远的
    誰都會老,音樂永遠年輕
    詞曲標誌著這個時代的象徵
    隨著時間的沈澱
    經典不會被淹沒
    只會更顯彌足珍貴

  3. 30分钟走完周先生的一生,这样的感慨现实也悲凉。太多的幕后创作者在走后兴许还得不到被后人了解其生前一二的30分钟。如不是今天读到这文,我是不知道这位大师的。而对其作品熟悉度就算[绿岛小夜曲]了。
    每当看到无论是金色还是绿色的落叶,我的心里总是充满伤感之情的。尽管知道它们或长或短的在枝繁之季光临过这个世界,但当看到它们重归入土的那一刻,感叹生命的短暂依然是我最悲凉的人生观。
    您这张照中的神情和这样的一个展览很匹配。

  4. 如果周先生当年在大陆红过那就不一样了
    会被一直记得
    你看杜甫多少年了 去年还那么忙
    苏轼 李白 辛弃疾 也一直没闲着
    今天刚去世的诗人雷抒雁
    我们虽然以前没注意过他的名字
    但其实还是有人一直记得他的
    天大地大
    老师和前辈不一样

  5. 这几天,央视在播《火焰上的歌者》(是关于人民音乐家聂耳的纪录片)。
    不看老师的这篇,我可能还真不知周蓝萍这位作曲家,尽管《绿岛小夜曲》、《愿嫁汉家郎》是我耳熟能详的歌曲!
    关于老师提到的“重點在根本很少人知道或關注詞曲作者、編曲配樂”,我说说我自已的看法:我是一名音乐爱好者,除了喜欢听音乐,我还喜欢了解歌曲的演唱者、词曲作者及创作背景。我读小学、中学的年代,物质并不像现在这样丰富,收听音乐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广播电台,当年的广播电台的歌曲栏目有专门的节目,我现在还能记得起来的有《每周一歌》,影视歌曲,播放歌曲的时候主持人会介绍词曲作者及演唱者,还有一些外国音乐栏目,当年从电台常听的就有日本歌曲《邮递马车》、《森林水车》、前苏联歌曲等民谣,还有介绍过日本的黑鸭子演唱组,恐怕现在的年轻人只知道大陆的黑鸭子吧!
    我觉得很幸运地是,我所在的小学、中学所上的音乐课都是比较正规的,读小学的时候我就在音乐课上第一次知道了人民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知道了郑律成。初中音乐课第一学期是学习五线谱。音乐课本里有中国歌曲、外国歌曲的介绍,还有一些关于音乐常识的介绍等等。读书的时候,还是小薄膜唱片流行的年代,家里还有几张这样的唱片,但多数还是学英语用的唱片。到读高中、大学的时候开始流行磁带了,但磁带并不能常久地保存,我一般只是遇到特别想听的时候才买。那时想要真正了解一首歌的词曲作者不并是太容易的事情。
    我大约是2000年左右开始买CD,很惭愧,一开始,我曾经分不清盗版、正版;也曾买过盗版。现在我是坚持买正版CD的,前几天有朋友问我,这年代还买什么唱片,想听音乐在网上大把。其实买CD,除了享受音乐,制作精良的CD有好的文案,介绍词曲作者及歌手的资料,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得更多!CD的价格其实并不算太贵,海外原版的CD价位大约在60-100元一张,内地唱片公司制作的CD价位在15-50元不等。其实花不是太多的钱,能让我们享受好听的音乐,这并不是用钱能来衡量的吧。当然现在在网上能方便地听音乐,可以让我在购买一张CD前,决定是否应该收入此张CD,不至于花了钱,可能买到的专辑里只有一两首是值得听的。
    我学生时代就听过《龙的传人》,但那时只知侯德健,并不懂演唱者是李建复。前几年台湾的一位朋友跟我提到关于台湾民歌时代的一些歌手,像黄大城、王梦麟,《雨中即景》熟到不能再熟了,我是在买了一套《重逢》之后才了解到词曲作者是王梦麟。
    呵,老师提到《天水乐集》我也收有啦,常听不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