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不在家」:別問台灣為何拍不出這樣的電影

第五十屆金馬獎大贏家「爸媽不在家」當然不錯,但某幾場戲的技術瑕疵也顯而易見,若非鍍金也的確缺乏票房號召力和一般娛樂性。

但評審肯定認為它言之有物,我也認為它言之有物。雖非什麼人生大道理,親情與人情卻真實細膩。

而言之有物,竟成了現在兩岸三地劇情片稀缺之物?

當小成本、無明星的新加坡寫實片在金馬得獎,又引發短暫的討論(諸如新加坡都能,為什麼我們不能之類),上自評審團主席李安,下至電影公司老闆和影評人。

但我看完後,認為答案根本不在創作人。

問問今天台灣生意比較興隆、持續有在開案的投資商或製片人,接到這樣的企劃案、故事大綱,會不會興奮?會不會搶著下訂,要編劇速速發展起來?

等劇本出來,會不會忍住不強迫編劇多加一點商業哏和衝突性(比如男主人和外傭的姦情、外傭是否把菲傭改印傭,以便可找皮膚白的本地有知名度的女星擔任)?

會不會覺得這樣的家庭小品有質感、內涵、格局?

答案是:不會。而且大陸、香港、台灣、新加坡都一樣。所以陳哲藝才會那麼辛苦的當「新加坡李安」,靠太太養家數年圓夢。

說穿了,金馬得獎是一夕,二十九歲的編導陳哲藝個人的未來也很光明。但這些讚美只是事後諸葛。產業的源頭絕對不在金馬獎或任何獎。若無大腕製片、導演或明星慫恿要拍這類小品片(讓我們回憶一下劉德華之於「桃姐」),片商基本上不在乎。

大陸如火朝天的電影市場不容易青睞,以「人文」「多元」與「創意」自豪的台灣電影圈(儘管我相當懷疑我們對得起這些字眼),又有多強?

如果強,就不會有那麼多感慨:台灣為什麼拍不出這樣小品而扎實、講人情世故通達但不至於太濫情的電影。

莫說侯孝賢那輩的台片新浪潮時代,台灣當今編劇、導演,當然仍拍得出小品而還算扎實的電影(想想「台北星期天」、「暑假作業」),與其因「爸媽不在家」蔓延出小小(但陳舊無奇)的感慨,不如問問當今金主、媒體與大眾,有多愛拍、多愛捧、多愛看這類作品?

問對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或者,幫我們看清:這其實不是我們真關心的問題。

在〈「爸媽不在家」:別問台灣為何拍不出這樣的電影〉中有 0 則留言

  1. “言之有物,竟成了現在兩岸三地劇情片稀缺之物?”
    只能自編自導自己找預算
    臥薪嚐膽的才能拍出這樣純粹的電影
    還沒機會看這部電影
    意氣風發的新銳導演讓我印象深刻
    以及他由衷感謝的妻子,深深的感動
    大多數的人都在做營銷,而扎實的作品一件難求

  2. [只能自編自導自己找預算
    臥薪嚐膽的才能拍出這樣純粹的電影]
    哈哈
    我非這等人
    所以也只能壁上觀
    只是這樣的文字
    難免又碰到某些業者心底的忌諱
    認為我不是潑冷水就是愛譏諷
    隨他們吧
    人在做,天在看

  3. 此片未看,不好多评。
    但我非常认同你文中的这个观点。关键问题真的不是台湾或大陆是否拍得出这样的电影,而真是是否有人愿意拍这种类型的片子。试想如果《爸妈不在家》未获奖,在台是否会引起一般观众的大兴趣呢?
    坦白说,这部电影就算现在金马上得奖了,但若真拿到大陆来放,估计票房也未必乐观。因为在比台湾民众要相对浮躁的多的当下大陆电影市场,没有大明星、没有3D的技术的任何纯文艺片在当下都是非常惨的。当然,我个人倒是对这类题材向来挺喜欢的。
    想到《逆光飞翔》得奖时,在大陆市场虽口碑也好,但票房却…..当时甚至许多影院根本就没排此片上档.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