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此刻」:跟金馬獎一起回顧半世紀台灣

2014金馬影展選片。慶祝金馬獎五十年而拍的紀錄片「那時‧此刻」,世界首映場影片結束,才剛要跑工作名單,按捺不住的觀眾已爆出掌聲,大家忍不住要表達對這影片的喜愛。等全部工作名單跑完,大家又一輪掌聲。

我也是首映場感動滿滿的觀眾之一。先說結論。

結論一:楊力州導演真的是紀錄片界的李安,目前在台灣商業與藝術間拿捏最好、經驗最純熟、作品質與量最穩定的導演,非常恭喜他。

結論二:也要恭喜文化部。作為官方全額出資的紀錄片,才花幾百萬元新台幣,如果能順利處理少數外資片的版權,不只在影展放映,還排上院線商業放映,絕對會名利雙收,還有盈餘繳國庫。

結論三;這不只是金馬獎這個電影獎項的半世紀回顧,也策略地拉高為台灣電影產業史加社會發展史的回顧。文化部和金馬獎執委會成功證明,雖是官方出品,卻不干涉創作藝術和思想自由(年輕一代可能驚奇從片中發現:台灣早年媒體政治環境幾與北韓無異?),最能顯示台灣的進步與高度。

結論四:不該獨厚電影界,明年是金鐘獎五十周年,好歹也該來拍個「金鐘五十」的電視史紀錄片。接下去不一定採五十年為界,依照各文化領域的發展斷代,也該來做台灣流行音樂、表演藝術、出版等各內容、藝術、創意產業的回顧紀錄片──這是龍應台部長提出「五年五億紀錄片行動計畫」應該可主張的國家級委託拍片內容

回頭來說「那時‧此刻」,要梳理這麼龐大的電影工業,本片好在切出四大主軸:影片、影人、影業、影迷。同時以得獎影片內容、焦點影人訪問、台灣社會其他紀錄畫面、各行業影迷心得穿插進行,剪接如行雲流水。

訪談對象篇幅不一、內容也不一定都精彩(我好奇其他被割愛的資料),但旁白腳本水準極高,對熟或不熟這半世紀發展的觀眾應該都深具指引性,又不流於八股;負責旁白的桂綸鎂口調意外地有說服力。

但身為觀察者,我畢竟在五光十色中有份警醒:我能夠被楊力州新建構的這套影像論述吸引,但是否還有甚麼重要的發展遭遺漏或掩蓋?

比如雖與金馬獎無緣,卻曾雄踞商業榜首多年的朱延平及類似喜劇系列(畢竟連黑社會兇殺片都有介紹),與金馬獎有緣但作者本人拒絕受訪的蔡明亮現象(楊力州跟我坦承蔡明亮拒訪是他最感遺憾部分),和十多年來大陸片大軍壓境、屢遭本地若干媒體與民眾質疑搶走金馬光環的兩岸消長趨勢,都應該是做金馬五十這樣一個題目應該探討的,可惜都被省略。顯然台灣電影與社會的共生共構,還有不少可挖掘處。

最後要提,儘管是一部講電影的紀錄片,怎能少了音樂對影像的貢獻?除了中間多首膾炙人口的電影歌曲,開場令人驚詫、繼之佩服的國歌全曲,到最後鍾興民重新製作、氣勢磅礡的「美麗島」,一朝一野的音樂圖騰,感性交代台灣從專制到開放的迷惘與艱辛,也似乎幫導演留下些許未說的千絲萬縷,供後人索尋。

(映後座談,主持人金馬執委會執行長聞天祥和導演楊力州)

在〈「那時‧此刻」:跟金馬獎一起回顧半世紀台灣〉中有 0 則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